《马克思主义十五讲》读后感4篇

篇一:《马克思主义十五讲》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心得体会

  通过认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我对马克思主 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受益颇深。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19 世纪 40 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 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 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 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国际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创立 后,广为传播。马克思为捍卫、发展、宣传自己的学说进行了毕 生的努力。后来,以列宁、毛泽东等为首的各个历史时期、各个 地区的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结合本国实际应用马克思主义的 过程中,全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 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 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 基础上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 人的活动,是一种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人正是在实践活动 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深入全面地认识人自身以及客 观物质对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了哲学以新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 践作为其哲学的核心,实践过程本身是具有哲学意义的活动。而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现实的 人类社会是具有哲学意义的。它不仅指导生活,而其本身就是根 植现实生活的。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帮 助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 点和方法去分析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 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 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作为一名党员,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 身的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等诸多问题, 都需要我们去深入思 考和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 们都应该遵循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 观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 本思想渗透在工作、生活的每一件事上,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坚 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要坚持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邓 小平同志多次讲过: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与 时俱进,而是不要马克思主义了;第二,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 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得出新的

   结论。不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变成僵死的教条,变成不解决任何 实际问题的空洞的词句。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意味着这两方面都 坚定不移,毫不含糊。简单说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本含 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是不断提出新的观点、 新的 思想,就是理论创新。但是并不是任何新的观点、新的思想都是 对的, 并不是任何 “创新” 都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产物。

  “我 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切否定和放 弃马克思主义的言行都是错误的,都必须坚决反对。但是,坚持 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采取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的态度, 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 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

  学哲学、 用哲学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把握好实事求是这一精髓。

  《十讲》对实事求是这一精髓作 了深刻阐述,强调实事求是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主观与客观、理 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强调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这一原理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 作中的生动体现,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强调实 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 个最基本的原则。要把围绕经济中心、服务发展大局作为基本职 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

   顺势而为;要加强调查研究,适应外部环境、社会条件、工作对 象的新变化,增强问题意识,及时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积 极解决问题;要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有效性;要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工作的规律,不断适应新形 势新任务,不断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

  总之, 《十讲》改变了以往哲学教科书仅以理论逻辑建构体 系的做法,始终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改革开放实际和党 员干部思想实际展开阐述,为党员干部提供了一份思想方法、工 作方法清单,使抽象的理论具体而鲜活,是推动全党深入贯彻落 实十八大精神, 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部 理论力作。

  

篇二:《马克思主义十五讲》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读后感 通过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我对马克思主义 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 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 受益颇深, 马克 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新的历 史条件下, 如何学习和 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如何创造性地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如 何继续解放思想,实现理论创新等一直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 它扩大了哲学 工作者的哲学活动领域。

  以往的哲学活 动,由于它的任务是寻找一种对世界的合理 的或合乎逻辑的解 释,而不是指向对现实世界的改造,因而,就成为一种纯粹的理 论 研究工作。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作为其 理论核心和研究的中 心, 涉及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 并不只局 限在理论研究领域,因而导致哲学活动范 围就扩大了。

  其次,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实 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以发展着的马 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 论武装头脑, 并善于运用 其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观察、分析社会生活和工作 实践 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把握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 本质和内在联 系,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概括地讲, 一是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对于我 们来说就是要与所在单位和具 体工作实践相结合,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是要 领导和群众 相结合。做到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积极发挥群 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从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善于发现和总结 事物的内在联 系和发展变化规律, 并加以理论概括, 不断发展马 克思主义。

  最后, 学习 借鉴和独立自主相结合。

  要积极学习包括外国在 内的一切先进理 论成果, 并认真结合具体实践, 做到在扬弃中吸 收消化, 灵活借鉴和运用他人的有益 经验和方法, 并在具体实践 中接受检验和加以理论概括。要继续解放思想,实现理论 创新。

  事物的发展永无止境,从而决定我们认识事物的实践也永无止 境。

  这就要求 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 反复循环过程,不断升华认识,实 现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要努力 培树探索精神,特别是在**难题上解放思想、积极探

   索、敢于 实践,不断发现新事物,做到边探索、边总结、边提高,以实践 的检验效果 进一步分析和掌握其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并加以理 论概括和创新。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潜移 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帮 助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运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 点和方法去分析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

  在看待各 种现象 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 事物客观真实 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都应该 遵循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 辩 证法、 认识论和历史观来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原则,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基本思想渗 透在生活的每 一件事上, 为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奠定坚 实的基础。

  董海斌

  

篇三:《马克思主义十五讲》读后感

  马克思五观心得体会

  这段时间学习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真是让自己收获很多。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 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 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学习让我明白了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 观、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这一历史现象的总的看法,包 括对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类型、国家的形式、国家的职能、国 家的消亡等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根本观点。

  祖国,祖宗之国,是自己的先人和自己的生活之根,包括一定的民族、 土地疆域、河流湖泊、山川平原、矿产资源、生态气候、物质财富、精神财 富以及社会制度等等。它反映民族成员个人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社会条件的关系;祖国是统治阶级存在的前提,掌握国家机器的统治阶级必须 以祖国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任何统治阶级必定生活在一定的国度之中,离不开 祖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也就是说,掌握国家机器的统治阶级必定有一 个祖国,祖国与国家相伴而生,没有国家统治的祖国是不存在的。

  民族与国家,是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社会历史范畴。民族是国家形 成的要素,任何国家的国民或公民都是由某些民族的成员构成的,没有民族 及其成员构成的国家是不存在的。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形 成的民族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组成部分。

  从地理上看,新疆地处祖国新被边陲,欧亚大陆腹地,南北方向和西面。

  皆高山环绕,唯有唯有东面经河西走廊与中原地区相通。这种独特的地理环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境也使新疆与外界的交往和联系自人类有史以来就存在着天然的东倾性,新 疆与中原地区之间的联系由来已久。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纲领 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 要理论依据。

  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是敌我双方的一场政治斗争,是要不要民族团结、 要不要国家统一、要不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问题,当然不是民族 问题。

  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有着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 其次,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民族团结是新疆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民族团结是新疆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经验。平等、团结、 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民族平等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民族团结是巩固和发 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民族互助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 和-谐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要求和目标。

  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的前提是它的科学性,这是由历史和实 践作为作证的。其实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问题,而是 最现实、最生动、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地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 本利益,才能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五观的学习现在积极 影响了我,并将永远持续下去。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篇四:《马克思主义十五讲》读后感

  马克思五观心得体会(总 2 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

   马克思五观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 观。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真是让自己收获很多。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 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 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这一历史现象的总的 看法,包括对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 国家的类型、国家的形 式、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消亡等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根本观点。祖 国,是自己的先人和自己的生活之根,包括一定的民族、土地疆 域、河流湖泊、山川平原、矿产资源、生态气候、物质财富、精神 财富以及社会制度等等。它反映民族成员个人与民族生存 和发展的 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关系;祖国是统治阶级存在的前提,掌握国家 机器的统治阶级必须以祖国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任何统治阶级必定生 活在一定的国度之中,离不开祖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也就是 说,掌握国家机器的统治阶级必定有一个祖国,祖国与国家相伴而 生,没有国家统治的祖国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 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民族是国家形成的要素,任何国

   家的国民或公民都是由某些民族的成员构成的,没有民族及其成员 构成的国家是不存在的。民族与国家,是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社会历史范畴。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 支撑,是中华民族形成的民族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组成部分。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是敌我双方的一场政治斗争,是要不要民族团 结、要不要国家统一、要不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问题,当 然不是民族问题。

  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有着团结奋斗的 光荣传统。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 深厚的历史渊源;民族团结是 新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 现实要求;民族团结是新疆取得辉煌成就的 重要经验。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 质特征。民族平等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民族团 结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民族互助是巩固和发展社 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和-谐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 质要求和目标。

  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的前提是它的科学性,这是由历史和 实践作为作证的。

  其实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 问题,而是最现实、最生动、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地忠实代表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推荐访问: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 十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