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6篇

篇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教材分析

  匡郞小学 李锦春

  这册教材是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由于 学生刚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校园,因此教师在平日教学过程中既要了解教材还了 解学生的认知基本情况及差异,注意养成教育。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 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 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 以内的进位加法,用 数学,数学实践活动。重点教学内容是 10 以内的加减法和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 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 20 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 的顺序和大小,掌握 10 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 0~20 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 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 10 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2.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数和计算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紧密联系着的。

  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采取 逐步扩大数的范围,同时结合数的认识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比较容易理解,也 有利于巩固所学的计算。实验教材仍然按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的原则编排,把 2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1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 各数的认识,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和 20 以内退位减法。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采用把 10 以内的 数与加减法分为两段进行教学:1~5 的认识和加、减法,6~10 的认识和加、减 法。在“1~5 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先整体认识 1~5 各数,再教学加法和减 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通过加、减法加深理解 1~ 5 各数的关系;然后认识 0,出现有关 0 的加、减法。在“6~10 的认识和加、 减法”中,分为 6、7 的认识和加减法,8、9 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 10 的认识 和加减法三段教学。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把减法和加法适当联系起来进行教学, 有利于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比较熟练 地掌握加、减的计算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实验教材的 10 以内 的加、减法,仍是把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从 0 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开始,把 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把有关的加、减法算式对照排列,便于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逐步体会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逐步会利用联想算 出加、减法式题的得数。教材最初出现根据一幅图写出一个算式,逐步过渡到根 据一幅图写出两个算式(两个加法的或两个减法的),再过渡到根据一幅图写出 四个算式(两个加法的和两个减法的),使儿童在头脑中逐渐建立起加、减法的 内在联系。到学习得数是 10 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学生就能把这种规律性的 联系运用于学习新知识中,实现学习的迁移。

  3.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 立数感。数概念的建立,对儿童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 础。大多数儿童入学时都已经会数甚至会读、写 20 以内的各数,但是对于数的 概念未必清楚。本册教材根据当前入学儿童已有的基础知识,在 10 以内数的认 识方面减少了课时,将一个一个地认识数改为较为集中地认数。先集中认识 1~ 5 各数,然后认识 0;6~10 的认识分为 6、7 的认识、8、9 的认识、10 的认识 三段进行。但是,实验教材仍然重视学生数概念的建立。在每一段认数教学中, 都要教学数的基数含义、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序数含义、数的组成等 内容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计算教学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教材的编排仍然采用现行教材的基本结 构,特别是 20 以内进位加法仍然采用先出 9 加几,然后出 8、7、6 加几……的 编排方式,以便突出“凑十”的计算规律,使学生能够把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迁 移到新的情况中去。

  5.直观认识立体,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 能力。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 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8.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 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很多插图提供的情境具有连续性 或故事情节,为设计、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的 情境提供了方便。例如,小猪帮小兔盖房、野生动物园、小猴吃水果、叠纸鹤、 看谁拿得对、喂小鸡、快乐的周末、郊游、堆雪人等等。

  2018.9.23

  

篇二: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 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 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 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 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 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 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 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 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二、编 排特点

  *

  1. 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这也是全套教材的一个特点。这册教材共九个单元,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准备性知识(第一、二单 元)、数与代数(第三、五、六、八单元)、图形与几何(第四单元)、综合与实践等内容。这些内容穿 插安排,互相搭配。如数与代数一共有四个单元,都相隔一单元,使同一领域的内容从总体上有所变化, 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不觉枯燥。并且每册第一单元尽可能安排内容比较少、活动性强的单元,给 一定过渡时间,让玩了一个假期的学生慢慢地恢复学习状态。

  2.加强了对知识的整理。

  ·大的单元(多个知识点)后面都安排了一个“整理和复习”(1-5 增加了)。

  ·具体编排上,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

  如对所学计算的整理,每次都给出线索 3. 增加了数学的背景知识(p60、p72)。

  教材结合学生所学的内容安排了一些数学背景知识,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如 P60 介绍用算筹表 示数的方法,p72 简单地介绍古埃及的象形数字。

  4.解决问题突出对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的体验。

  对于解决问题,义务教材太强调技巧,而课标实验教材太强调情境创设,都没有把落脚点放在问题解决 的一般过程上。这次修订我们对解决问题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以往教材、教学经验,借鉴了国外教材的 一些做法,形成了现在的解决问题的编排思路: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让学生通过体验,了解解决 问题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

  5.练习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带着前面的内容进行练习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p68 凑十的、p80 第 3 题是 10 加几的、p71、p72 第 6 题,为乘除法的学习积累感性经验)。

  6.注重知识的渗透。

  ·如填未知加数(原来作为例题安排在 6-10 的加减法中,但深不深浅不浅,教学的度不好把握,渗透在 各部分知识的练习中。p56 暗示了未知加数,在直观图的提示下容易填出得数、P63 通过画一画帮助学 生填出未知加数、p68 借助数的组成)。

  7.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

  评价是老师们非常重视又感觉难以把握的问题,因此在研究了老师们的一些经验以及国内、外教材的做 法基础上,我们在每个单元的最后安排了一个评价版块,给老师们如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提供一点思路 和线索。

  第一单元 准备课 (一)教材内容 ◇数一数 ◇比多少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数一数。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并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数数的资源非常丰富。安排一个校园场景,有非常丰富的数数资源,包括数量在 1-10 的各种事物,每 个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

  在教材中我们给出人物数量是 20,以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

  ·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对数数方法进行指导。

  ·组织学生数一数身边的事物。

  ◇给出了 1~10 十个数字,了解学生认数字情况 ·数字什么时候出示可以灵活把握。

  ◇把握好教学要 求。

  ·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地学会数数的方法。

  ·对 1~10 十个数字,只是了解不 是正式教学。不要求学生全部认识 1~10 各数。

  ◇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 “比多少”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两组事物的多少,使学生初步知道

  —

  “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

  ◇由童话故事引出学习内容。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童话故事,以此 为背景引出学习内容。

  ◇提供了丰富的比较素材。如“一张石桌”“三个苹果”“四根萝卜”“四个小凳”“两条跳出水面张望的 小鱼”等等,教材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提示老师可以利用这些东西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充分地感 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

  ·比较的两种事物,尽量能够建立起合理的对应关 系。

  ◇ 练习中安排了不同形式的习题。

  第二单元 位置 (一)教材内容 “上下”“前后”“左右”。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三对方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上下”“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了(心理学的研究 表明:儿童 6 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所以我们先认识,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 (去掉了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 2,在例 1 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而左右相对于前两对方位难一些, 所以后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

  1. 上下、前后。

  以自身为中心。

  儿童辨别“左、右”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 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 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 为标准来进行判断。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①让老师背对着学生,学生 模仿老师举右手,再让学生想一想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 ②再通过“做一做”第 1 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③再通过练习二的第 1 题,让学生以自身为中心 确定物体的位置,逐步建立左、右的概念。

  ·不涉及左右的相对性。去掉了,一方面是因为有一定的难度(儿童一般在 7 岁左右,不仅能以自身为 中心辨别左右,而且也能以别人为标准辨别左右)。另一方面主要是这方面的原因,教学中老是纠缠以 谁为标准。

  ◇将左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车辆、行人靠右行、少先队员敬礼用右手等。加深对左 右的认识。

  第三单元 1~5 的认识和加减法

  “1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两段:1-5 的认识和加减法、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两段在编排 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点。

  习习惯的培养。

  ⑥数的组成。

  6 的组成,是通过涂圆圈的方式,让学生在涂色的过程中体会 6 的组成,然后结合直观图让学生完整的 填出 6 的组成。学生在一张纸上涂完所有 6 的组成后的图非常形象、直观而且可能很有规律,可以帮助

   学生从整体上把握 6 的组成并更好地记忆。

  7 的组成,没有全部给出,通过操作分木块,给出了 3 组,提出一个问题“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 看到 1 组想到另 1 组,让学生联想,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与义务教材相比难度降低了,原来在教学 5 的组成的时候就让学生联想,现在到 7 的组成时才不出全,才让学生联想。) 8、9 的组成,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学生自己摆出,并且 8 和 9 的组成都只给出了一部分,另一部分要求学 生通过联想推出,要求比 6、7 的组成略高一些。

  10 的组成,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十进制计数法,满 10 要向进一,所以 10 的组成很重要。教材先让学生通 过摆小棒的过程填出 10 的五种组成,再让学生推想出 10 的另外 4 个组成,逐步加深学生对 10 的组成 的理解。

  (2)加、减法。

  这部分计算,主要是结合操作和图(也就是“一图二式”“一图四式”)来教学。教材本身没有什么问题 (具体说),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一图二式”“一图四式”老师们有一些现实问题:

  !

  ·经常有老师问一图到底该列几个算式比如◎◎◎ ◎◎在一图二式中,列两个加法算式,列减法算式的 图,有虚线。而它到了一图四式,不仅列了两个加法算式,还列了两个减法算式,那么到底什么情况下 列减法算式教师觉得不好把握。

  ·在列减法算式时,有的学生列出了把两部分相减的算式。如:○○○○| ●●●。学生列出 4-3=1。学 生的算式也是有道理的,这种情况怎么处理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教材进行了一些调整。

  ◇改变了“一图几式”的编排:压缩“一图二式”(不再作为一小段),直接由“一图二式”过渡到“一 图四式”,最后由“一图四式”过渡到“一图三式”(一加两减)。

  ◇回避了两部分相减的算式。

  对于写出把两部分相减的减法算式,我们并不要求,如果学生写出也是可以的。但为了避免给教学带来 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回避了这种问题,一般把被减数和减数都给出了,只要求学生根据图算出得数。·注 意把数的组成练习和计算练习紧密结合起来。

  (3)问题解决 这一单元我们结合 6、7 和 8、9 的加减法,设计了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体验,初步了解解决问 题的一般步骤。

  ①6、7 解决问题 ◇图画呈现问题。

  在 6、7 这部分,考虑到学生识字不多,在 6、7 这里,主要以图画形式呈现问题,用简单的文字和符号 表示信息和问题,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只”表示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呈现问题的方式老师们 都很熟悉。

  ·不要求学生写单位名称和答。

  这里重点是让学生体验、了解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习按照这样的思路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于格式不 必作过多要求,这里包括本册,都不要求学生写单位名称和答。

  ②8、9 解决问题

  《

  ◇用画图加简单的文字呈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编排思路和前面一样(体验过程,了解步骤),只是呈现问题的方式略有不同,这里在前面 的基础上采取用简单的文字呈现信息和问题,以引导学生通过看文字来理解题意。

  ◇让学生自己看图提 出问题并解答。

  通过前面的体验和学习,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简单结构应该有所了解,在这里让学生自己看图提出问题并 进行解答,以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并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

  2. 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

  教材主要是结合动态展示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的情境图,让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的 含义,了解运算顺序。

  第六单元 11~20 各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11~20 各数的认识 分两段编排:(1)11-20 各数的认识;

  (2)10 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二)教学说明和教学 建议 (1)11-20 各数的认识

   11-20 各数仍然是从数概念的几个方面:数数、数的顺序、比大小、序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来认 识的。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例 1 教学 11-20 各数的认识,从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几个方面来认识;

  例 2 教学数的顺序和比大小;例 3 教学写数(具体说明三个例题的是什么),序数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 已经熟悉,没再安排例题,只在练习中巩固。

  虽然仍然是从这些方面认识,但由于数的范围不同,数的特点也不同了,因此侧重点也不同了。

  ,

  如数数,10 以内是 1 个 1 个地数,11-20 不仅要以“个”为单位数数,还要以“十”为单位数数。11-19 计数的结果就是一个十和几个一,20 是 2 个十。所以这里数数要从认识计数单位“十”开始,由此了解 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借助计数单位“十”认识 11~20 各数。

  教材在认识 11-20 各数时,就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的基础上,借助计数单位十来认识 11~20 各数的。

  ◇结合数的组成按数位写数。

  教材把用小棒计数的结果,先用计数器(是数位的具体化)表示出来再对照教学写数。还通过 11 中两 个 1 的对比,让学生体会位值的意义。

  ◇丰富数数的经验 为了丰富数数的经验,本单元在练习中安排了 2 个 2 个、5 个 5 个地数的习题(这也是生活中常用的数 数方法)。

  (2)10 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例 4 教学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主要是通过操作(摆小楱)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一方面可以巩固 11~ 20 各数的认识,同时也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

  例 5,教学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做准备。这里通过在计数器拔 珠计算,使学生看到,这里的加减法实际上是相同单位(个)在进行加减。在这里第一次给出“加数” “和”“被减数”“减数”“差”等名称,只是让学生认一认,不要求学生背下来,随着老师的使用,让 学生熟悉。

  (3)解决问题 这里结合学生掌握的数数经验,安排了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 程,同时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前面是用列式的方法,这里用数数的方法也能解决问题。

  教学中老师们还可以设计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数数方法解决的问题。如解决乘车要坐几站、要爬 几层楼、再过几天是小朋友的生日的问题。

  ~

  小宇回家,他来到楼下,发现电梯坏了,只好走楼梯上楼了。

  数学乐园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所学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综合在一起,用游戏的 方式,让学生进行体会、巩固和应用。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把这些卡片都贴在黑板上,先不出问题,只出序号,在讲游戏规则时,说明每张卡 片上都有一个问题,答对了才能停在哪里。然后再作示范,之后可以让同桌的两个同学用提前准备的游 戏盘,进行活动。活动后进行全班交流,重点放在学生有问题的地方。如 6 个正方体是不是可以拼成一 个大的正方体,可以通过拼一拼来确定。活动最后,还可以把这些问题按知识领域归类,让学生对所学 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

  对于教材呈现的问题,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改编或设计,从而使活动的内容更加适合本班的 学生。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一)教学内容 认识整时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认识整时。

  这部分内容教材主要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编排的,我们将时间(准确的地说是时刻)与学生熟悉的 活动对应起来,让学生不仅会看钟面和电子表认整时(这一点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还会对看不见、 摸不着的时间有所感觉。知道什么时间该做怎么,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也是有帮助的。

  ◇概括认 识“整时”的方法。

  ◇渗透接近整时的习题。

  为了降低认识“几时几分”的难度,并丰富练习的形式,教材特意安排了“几时过一点儿”“快到几时”的 习题,并为后面认识“几时几分”做铺垫。

  ◇渗透一天有 24 小时。

   P85 通过展示小明一天的活动,巩固整时的认法,并通过提问“小明 9 时在做什么”使学生初步知道一 天有两个 9 时。

  ◇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

  "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材介绍了一些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这两种工具计时的原理比较复杂,可以 以学生能理解的方法简单的说明。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巩固整时的认识,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做孕伏。

  第八单元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教学内容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分三小节编排: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计算的具体内容和结构没太大变化,仍然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适当突出“凑十法”。

  9 加几:让学生自己先探索怎么算,教材呈现两种方法:接着数、凑十法(拆小数凑大数),还通过小精 灵的提问“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说说其他的算法。

  8、7、6 加几:例 2 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自己想该怎样算。例 3,小数加大数,探讨算法,呈现了三 种计算方法:用不同的方法“凑十”和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至于用哪一种,让学生自主选择。

  5、4、 3、2 加几: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计算,思考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

  (2)解决问题 结合本单元内容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例题,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对解决问题的 方法获得一些新的认识,并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例 5 呈现的信息比较有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获得人数信息。例 6 是需要进行逆思考解决的问题。

  我们希望从解决前面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循序渐近地解决一些不同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 的一般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些一般方法和思路。

  

篇三: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一、内容变动

  1. 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u 把实验教材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准备课”。

  u 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2. 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四、七单元)

  u 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u 只认识整时。

   二、编排特点

  1. 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 加强了对知识的整理。

  u 大的单元都安排了“整理和复习”(1-5增加了)。

  u 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

   1-5的加减法

  10以内的加减法

  20以内的加减法

  20以内的进位加

   3. 增加了数学的背景知识。

  p60

   p72

   p85

   4. 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5. 练习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u 带着前面的内容进行练习。

  3. 6 + 2 = 9+3= 9+7=

  9+4= 3+5= 10– 6 =

  9+9= 4+6= 9–5=

  2+7= 9+2= 9+8=

  9+6= 9 –7 = 8–6=

  5. 8 + 8 = 3+5= 6+8=

  7– 4= 7+9= 9+4=

  9 + 5= 6 + 5 = 10 – 4 = 12+ 3 = 17– 3 = 8 + 3 =

  7+7= 7 –7 = 16– 6 =

   u 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10以内的加减法

  11-20各数的认识

  10以内的加减法

   6. 注重知识的渗透。

  渗透填未知加数

  p56

  p63 p68

   7. 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准备课

  一、教学内容

  u 数一数 u 比多少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数一数

  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并 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v 数数的资源非常丰富

  Ø 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Ø 对数数方法进行指导。

  Ø 组织学生数一数身边的事物。

  v 给出了1~10十个数字,了解学生认数字情况。

   比多少

  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两组事物的多少,使学生 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习 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

   v 由童话故事引出学习 内容。

  v 提供了丰富的比多少 的素材。

   v 练习中安排了不同形式的习题。

   第二单元 位 置

  一、教学内容

  u “上下”、“前后”、“左右”

  先认识“上下”“前后”,再认识左右。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上下、前后

  v 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

  Ø 让学生充分地说。

  Ø 描述的语言不要过分单调、机械。

  Ø 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左右 v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进行认识

  左右--手

  ↓

  感知身体的左右

  ↓

  以自身为中心

   v 将左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教学内容

  u 1~5的认识 u 加减法 u 0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5的认识

  数写比 数 基 序 的 数 多数 序成 组

  顺字少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加、减法含义

  1~5的加减法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一、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主要是直观认识,初步感受特征,能够辨认 和区别。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v 结合直观和操作活动认识

  Ø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感受立体图形的 特征、建立表象。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教学内容

  u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u 连加、连减 u 加减混合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6~10各数的认识 6、7 8、9 10

  数的认识 加减法

  解决问题

  数比

  写数

  数基 序的 小较 数序 字 成的

  顺大

  数组

   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 结合动态展示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的情境 图,帮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的含义。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u 11~20各数的认识 u 11~20的加减法 u 解决问题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1~20各数的认识

  数比序 读

  数 数序 的 大

  写成 组

  顺小数 数

   11~20的加减法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解决问题

  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同时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

   Ø 可以设计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数 数方法解决的问题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一、教学内容

  u 认识整时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v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认 识整时。

  v 概括认识“整时”的方 法。

   v 对一些知识进行了渗透。

  Ø 渗透接近整时的习题

   Ø 渗透一天有 24小时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教学内容

  u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u 解决问题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Ø 从不同角度收 集信息

  Ø 体现解决问题 的步骤

   Ø 是“逆向”的用 加法解决的问题

  Ø 用画图的策略分 析问题

  

  

篇四: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组员:黄远兵 刘文进 王仕江 张宽龙 夏链华 贾雪 王晓荣 李超 全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 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准备课、位置、1----5 的 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 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 的认识、认 识钟表、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一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本册的教学 重点是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和 10 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 知识和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 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 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 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 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上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 20 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 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 10 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 0――20 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 10 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全册重、难点:

  教学内容是 10 以内的加减法和 20 以内进位加法。

  全册课时安排:共计约 60 课 1、准备课………………………………………………约 2 课时 2、位置……………………………………………… 约 2 课时 3、1—5 的认识和加减法………………………………约 11 课时 4、认识图形(一)……………………………………约 2 课时 5、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约 20 课时 6、11—20 各数的认识…………………………………约 5 课时 7、认识钟表……………………………………………约 2 课时 9、20 以内的进位加法………………………………约 10 课时 10、总复习…………………………………………约 4 课时`

  

篇五: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 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 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 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 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 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 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 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 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二、编 排特点 1. 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这也是全套教材的一个特点。这册教材共九个单元,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准备性知识(第一、二单 元)、数与代数(第三、五、六、八单元)、图形与几何(第四单元)、综合与实践等内容。这些内容穿 插安排,互相搭配。如数与代数一共有四个单元,都相隔一单元,使同一领域的内容从总体上有所变化, 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不觉枯燥。并且每册第一单元尽可能安排内容比较少、活动性强的单元,给 一定过渡时间,让玩了一个假期的学生慢慢地恢复学习状态。

  2.加强了对知识的整理。

  ·大的单元(多个知识点)后面都安排了一个“整理和复习”(1-5 增加了)。

  ·具体编排上,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

  如对所学计算的整理,每次都给出线索 3. 增加了数学的背景知识(p60、p72)。

  教材结合学生所学的内容安排了一些数学背景知识,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如 P60 介绍用算筹表 示数的方法,p72 简单地介绍古埃及的象形数字。

  4.解决问题突出对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的体验。

  对于解决问题,义务教材太强调技巧,而课标实验教材太强调情境创设,都没有把落脚点放在问题解决 的一般过程上。这次修订我们对解决问题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以往教材、教学经验,借鉴了国外教材的 一些做法,形成了现在的解决问题的编排思路: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让学生通过体验,了解解决 问题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

  5.练习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带着前面的内容进行练习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p68 凑十的、p80 第 3 题是 10 加几的、p71、p72 第 6 题,为乘除法的学习积累感性经验)。

  6.注重知识的渗透。

  ·如填未知加数(原来作为例题安排在 6-10 的加减法中,但深不深浅不浅,教学的度不好把握,渗透在 各部分知识的练习中。p56 暗示了未知加数,在直观图的提示下容易填出得数、P63 通过画一画帮助学 生填出未知加数、p68 借助数的组成)。

  7.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评价是老师们非常重视又感觉难以把握的问题,因此在研究了老师们的一些经验以及国内、外教材的做 法基础上,我们在每个单元的最后安排了一个评价版块,给老师们如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提供一点思路 和线索。

  第一单元 准备课 (一)教材内容 ◇数一数 ◇比多少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数一数。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并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数数的资源非常丰富。安排一个校园场景,有非常丰富的数数资源,包括数量在 1-10 的各种事物,每 个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

  在教材中我们给出人物数量是 20,以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

  ·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对数数方法进行指导。

  ·组织学生数一数身边的事物。

  ◇给出了 1~10 十个数字,了解学生认数字情况 ·数字什么时候出示可以灵活把握。

  ◇把握好教学要 求。

   ·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地学会数数的方法。

  ·对 1~10 十个数字,只是了解不 是正式教学。不要求学生全部认识 1~10 各数。

  ◇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 “比多少”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两组事物的多少,使学生初步知道 “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

  ◇由童话故事引出学习内容。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童话故事,以此 为背景引出学习内容。

  ◇提供了丰富的比较素材。如“一张石桌”“三个苹果”“四根萝卜”“四个小凳”“两条跳出水面张望的 小鱼”等等,教材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提示老师可以利用这些东西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充分地 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

  ·比较的两种事物,尽量能够建立起合理的对应 关系。

  ◇ 练习中安排了不同形式的习题。

  第二单元 位置 (一)教材内容 “上下”“前后”“左右”。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三对方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上下”“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了(心理学的研究 表明:儿童 6 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所以我们先认识,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 (去掉了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 2,在例 1 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而左右相对于前两对方位难一些, 所以后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

  1. 上下、前后。

  以自身为中心。

  儿童辨别“左、右”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 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 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 为标准来进行判断。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①让老师背对着学生,学生 模仿老师举右手,再让学生想一想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 ②再通过“做一做”第 1 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③再通过练习二的第 1 题,让学生以自身为中心 确定物体的位置,逐步建立左、右的概念。

  ·不涉及左右的相对性。去掉了,一方面是因为有一定的难度(儿童一般在 7 岁左右,不仅能以自身为 中心辨别左右,而且也能以别人为标准辨别左右)。另一方面主要是这方面的原因,教学中老是纠缠以 谁为标准。

  ◇将左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车辆、行人靠右行、少先队员敬礼用右手等。加深对左 右的认识。

  第三单元 1~5 的认识和加减法

  

篇六: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

  别如克*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 分析

  全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 册

  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 比、1----5 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 的认识、认识钟表、20 以内的进位 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本册的 教学重点是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和 10 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 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 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 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 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 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 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 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 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全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 20 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 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 10 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 写 0――20 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 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 和 10 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 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 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全册重、难点:

  教学内容是 10 以内的加减法和 20 以内进位加法。

  全册课时安排:共计约 61 课 1、数一数………………………………………………约 1 课 时 2、比一比……………………………………………… 约 2 课 时 3、1—5 的认识和加减法………………………………约 10 课 时 4、认识物体和图形……………………………………约 3 课 时 5、分类…………………………………………………约 2 课 时

   6、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约 21 课 时

  7、11—20 各数的认识…………………………………约 4 课 时

  8、认识钟表……………………………………………约 2 课 时

  9、20 以内的进位加法………………………………约 12 课时 10、总复习…………………………………………约 4 课时`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

  别如克*

  

推荐访问:上册 小学数学 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