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花腰彝祭龙民俗的文化变迁7篇

篇一:石屏花腰彝祭龙民俗的文化变迁

  电影《花腰新娘》的民俗文化表现

  在 2005 年,由新锐导演章家瑞执导的《花腰新娘》以耳目一新 的方式出现在大众面前,让大家再一次注意到了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

  影片《花腰新娘》以花腰彝独有的“三年不落夫家”的婚俗为背景,取 材于石屏县北部山区哨冲镇内真实的彝族女子舞龙队的故事,片中 12 个舞龙的花腰女孩大部分来自云南彝族,讲述了热情美丽的凤美 姑娘和朴实善良的阿龙之间缠绵 J 啡侧、跌宕起伏的美好爱情,表现 出彝族人民安乐的生活状态以及纯朴的文化心理,呈现了大量的彝族 民俗文化。

  在石屏县北部的哨冲、龙武、龙朋三个乡镇,居住着全世界仅有 的 3 万多花腰彝人。花腰是云南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花腰并非自 称,是他称。因妇女们的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被人们亲切地称 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影片《花腰新娘》突破了传统民俗电影 大多只是一些镜头场景上的点缀或是美化画面的方式,紧紧贴近生活、 反映生活,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花腰彝民俗。

  1 彝族民俗在影片中的呈现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 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 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 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正是 这种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俗的精神传统 和人文性格,而在电影《花腰新娘》中我们可以看到贯穿始终的民俗 文化,导演章家瑞以细腻敏锐的镜头为我们展现了一副彝族百姓的生 活画卷。

  1.1 物质生活民俗 1.1.1 服饰民俗 影片以浓烈的民族风情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镜头画面唯

   美,青山绿水,尤其是画面色彩对比强烈,这和影片中的民族服饰有 很大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居住在这块古老、神奇土地上的 彝族人民,以手工方式生产和制造了极其丰富、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 文化。其中,要数花腰(聂苏支系)妇女的服饰风格独具。花腰彝妇 女服饰,多以红、黑两色为主,另杂有绿、蓝、白等色。其服饰分为 头帕、长衣、短褂、腰带、围腰、飘带、兜肚、黑裤和绣花鞋等部分 组成。纹样多用日、月、星、火以及花、鸟、鱼、蝶等变形图案。刺 绣工艺多施于衣袖、后摆、坎肩、衽边、背部、头帕及裤脚沿口等显 眼部位。结构比较复杂,图案花饰繁多,刺绣工艺精细,色彩鲜艳夺 目,充分反映出花腰妇女热情奔放、乐观开朗的性格。在影片中我们 可以看到在劳作时,花腰彝都穿比较简单的彝族服饰,而在重要节庆 时,则穿比较隆重的整套服饰。

  1.1.2 建筑民俗 影片中对于建筑的镜头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在凤 美和阿龙举行婚礼时对房屋构造的表现;第二是在阿龙醉酒时上屋顶 舞龙时以环境衬托的方式表现了房屋的风格。从影片中可以看到花腰 彝的民居,是彝族地区特有的土掌房。其墙壁和屋顶用土夯筑而成, 冬暖夏涼,且屋顶家家相连,上一家房顶即可跑遍全寨。也就是这样 的建构风格,阿龙才可以从一家屋顶跳跃到另一家屋顶舞龙。

  1.2 人生礼仪 婚礼,作为人生礼仪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影片中主要表现在花腰 彝所特有的婚姻习俗,也就是“不落夫家”的婚俗。影片一开始便介绍:

  “花腰彝有一个世代风俗:男女成婚后新娘不能与新郎同房,最少要 等三年,新娘才能住进新郎的家,此风俗称之为归家”。然后,一场花 腰彝婚礼就为——展示,婚礼的主持者用彝语唱到:“择个良晨日,结 成龙凤配,要守彝家道,三年不得归,待到归家后,出人成双对,直 至白头老,凤舞随龙飞”。在影片中,这一婚俗遍穿始终,我们还可以 看到,结婚当晚凤美喝醉了,和阿龙睡在了一张床上,结果第二天被 发现了,凤美被抬到了娘家,阿爹说了句“真丢人”,凤美这样做,违

   背了彝族“不落夫家”的传统习俗,为长辈所不耻。在花腰彝中,很多 女子归家后,就要照顾公婆,做饭,很少有自己的时间了,从中也体 现了花腰彝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这一点从大嫂对凤美说的话就可以 看出来,“没归家的时候,我成天可快活了。舞龙一舞一个通宵,都不 知道累”,可见传统民俗对花腰彝女子的束缚。

  在影片中还大量表现了对于花腰彝婚俗象征的花腰带,花腰彝的 婚俗与花腰带有很大的关系。片中也多次提到了花腰带,第一次是小 七妹的丈夫要小七妹归家,要是不归家的话,他将会退回花腰带,电 影中阿玉说了一句“你敢退婚”;第二次是阿龙和凤美发生矛盾,把花腰 带扔回凤美,说是要退婚。花腰带是花腰彝族腰带,是彝男的腰带, 它整体色彩鲜艳,主要以刺绣花鸟图案为主,它由花腰姑娘们随身配 带着,在由花腰姑娘们送给花腰男。9 岁的时候,花腰姑娘就要跟着 娘亲学花纹图案刺绣,18 岁的时候,花腰姑娘应能完成自己的花腰 服,接着准备花腰带,因为 18 岁正到谈恋年纪,所以必须准备花腰 带,正花腰带必须做工精致不然会被男方嫌弃,期间相处一段时间后 如果双方之间出了问题不能再继续了,花腰带要经过女方的同意男方 才能留下,不然要还回女方,但是一般都要收回的。花腰带拿回来后 女方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送给朋友,另一种是作为珍藏,作为 自己的回忆,所以花腰带对于花腰彝来说是婚姻关系重要的象征物。

  1.3 音乐舞蹈民俗 1.3.1 音乐民俗 在音乐上,“海菜腔”更是展现了彝族独有的特色,石屏彝族海菜 腔,又称“石屏腔”、“曲子”,俗称“倒搬桨”,以异龙湖中一种称为“海 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流行于异龙湖畔、陶村鸭子坝、牛街、龙 朋六街等地尼苏颇(三道红)聚居地区。同时,也为汉族所喜爱,流 传于建水、开远、通海、个旧等地。《海菜腔》是彝族劳动群众在长期 的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间、湖上谈情说爱唱出 的山歌发展衍变而来的,而且也只有他们能唱。同时《花腰新娘》在 展现海菜腔时将现代和传统相结合,这可能是影片制作者想通过这种

   方式让大家更多的关注传统民俗。另一方面,彝族山歌对唱、独唱和 群唱也形成了影片的一大特色,如彝族少女在舞龙时心情愉悦会唱山 歌、阿龙在向凤美表达心意时唱山歌、在阿玉难过时唱山歌。马林诺 夫斯基认为,对于某一族群而言,“如果失去了对于生命的兴趣、快乐, 以及被剥夺了所有维系人们在一个社会里生存的愉快,会导致人们放 弃生活的愿望,从而容易成为疾病的俘虏,并带来人口的萎缩,把邪 恶传给一个种族和文化不同的人十分容易,但把娱乐和禁忌方式移植 到另一个民族里却非常困难。即使欧洲国家,民族特色最后的堡垒也 是它的娱乐方式;而没有闲暇和娱乐方式,文化和种族都不能存在”。

  1.3.2 舞蹈民俗 影片中花腰彝的祭龙舞龙也是一大亮点,通过对花腰彝族女性对 参加舞龙这一事件的争取和对传统规则的抗争,来体现花腰彝族民众 对于舞龙这一民俗活动的热爱。石屏花腰彝祭龙,除了欢快的歌舞, 他们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故事充满对英雄的崇拜。每年春节后的第 一个马日,就是花腰彝为纪念英雄阿龙而举行的祭龙节,英雄阿龙的 神话传说,在彝语中,祭龙称“咪嘎好”,事实上,祭龙就是纪念传说 中彝族一位名叫阿龙的英雄。传说中的阿龙,是一位武功出众的英雄。

  他有六件宝物:铁锤、铜镜、铁扫帚、铁马鞭、飞马、彝书,十分了 得。他以自己的武功高强,保护山村,保护人民,那时有七个妖魔变 成美女,到处残害彝民,闹得彝家山村鸡犬不宁。阿龙决心为民除害, 他带着六件宝物,告别乡亲,来到妖魔住的洞口,与群妖血战,终于 把七个妖魔——杀死。这七个妖魔到地府告状,说阿龙平白无故害了 他们。阎王听信一面之词,盗走宝物,把阿龙宰割,还把他的头、手、 脚、腰、心脏各丢朝一方。阿龙的头发变成了森林,心变成石头,腰 身变成土地,脚、手变成飞禽走兽,这样使彝家有了森林、石头、土 地,人们垦殖为业,渐渐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纪念牺牲自己、为 民造福的阿龙,人们每年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沿袭成俗,这一传统民 俗在影片中贯穿始终,也体现了彝族传统图腾崇拜。片中的男主角也 叫阿龙,这不仅是导演赋予人物的一种美好祝福,也是对于彝族文化

   的尊重。

  2 現代影视与当地民俗的冲突 欧纳斯特·林格伦在《论电影艺术》提到“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

  融合了绘画、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手段,在表现现实方面有无可比 拟的优越性”,但另一方面,电影还是一种艺术创作,无法完全复制现 实生活,电影《花腰新娘》在石屏县放映后,褒贬不一。当地人对影 片中男女主角的形象比较满意,对其中的舞龙活动,以及歌舞也很满 意,认为影片表现出了彝族传统文化美好的样子,当然了,对于不落 夫家的传统文化有一部分人认可,也有一部人不怎么认可,认为这是 比较传统的,很多都废除了。但是也有很多地方是当地人不怎么认可 的,比如说凤美野蛮的形象,就不受当地人的认可,当地人认为花腰 彝应该是恬静内敛的,但是凤美太过活泼,比如说吃米线时太粗鲁了, 还有就是和男人比赛摔跤这一类行为甚至结婚时用手打公公的脸,这 些行为都让当地人觉得不能接受,觉得活泼似乎过了。影片导演之所 以把凤美塑造成这样的形象,是借鉴了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 这一点导演也亲自讲过,因此,《花腰新娘》甚至被称为彝族版的《我 的野蛮女友》,这一点似乎是在考虑市场的问题,毕竟一部影片的成 功是要考虑到多方面的问题。

  影视对当地文化除了有相互冲突的一面,当然还有保护与传播的 一面。首先,影视可以传播传统的民俗文化,相比于绘画、舞蹈、和 音乐这些相对单一的文化表现形式,影视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综合艺 术,在传播文化上,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最大限度的传播文 化,且影响力极大,能够让人们在短时间内了解不同的文化。《花腰 新娘》更是通过电影走向了世界,让不同国家和种族的人们了解到云 南石屏县的花腰彝所独有的文化,了解到这样一个美好的,热爱生活 的民族,相信很多人都是在看过这部电影后才了解到花腰彝的不落夫 家,海菜腔,舞龙,花腰带等。其次,影视对传统民俗具有保护的作 用,每个社会的前进和发展都离不开各个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奠基, 因此,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是让社会更加美好、稳定发展的必要

   条件。

  3 结论与思考 民俗是一种在人类生存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并与人类相始终的古

  老文化,它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实用与审美于 一体,扩布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渗透性。而影视是高 科技的产物,它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声、光、电、化、自动控制等) 手段将大众生活与艺术审美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兼容性。一方面, 民俗为影视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作天地。另一方面,影视又展示并反 映了民俗,即使现在影视会与传统民俗存在一定冲突,但是我认为还 是利大于弊的。借着这部电影,云南石屏县的花腰彝带着一股清新的 气质走到世人面前,其传统民俗文化给人们以新的感官享受,当然了, 人们也发现了传统民族文化之中有许多值得保护、传承、弘扬的优秀 传统。

  

篇二:石屏花腰彝祭龙民俗的文化变迁

  花腰新娘》中的民俗元素分析

  民俗是一种在人类生存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并与人类相始终的古 老文化,它 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实用与审美于 一体,扩布于人类生 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渗透性。而影视是高 科技的产物,它通过现代科学 技术(声、光、电、化、自动控制等) 手段将大众生活与艺术审美融为一体, 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因而,民 俗与影视的结合实乃出于必然。

  一方面,民俗 为影视提供了一个广阔 的创作天地。另一方面,影视又展示并反映了民俗。中 国电影自产生 以来就一直有意无意地吸收民俗的养分,如 1913 年的《难夫难 妻》, 20 世纪 20-30 年代的《春蚕》、《压岁钱》,建国后到 80 年代初的 《五 朵金花》、《茶馆》。尤其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更是出现了一大批 展示民俗风情的影片,如《青春祭》 、《红高粱》、《盗马贼》、《大红灯 笼 高高挂》等等。章家瑞执导的《花腰新娘》毫无例外也是一部展示 民俗的影片。

  影片开始便交代其以云南少数民族花腰彝为背景, “尼 苏人,俗称花腰彝, 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

  ”“花腰”是这一支系的他 称,因妇女的服饰精美大 方,色彩艳丽,而且腰间系有精美的花腰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 , 俗称“花腰彝”。影片讲述了一对花 腰彝青年阿龙和凤美的爱情故事,其中展 示了丰富多彩的花腰彝民 俗。本文将从社会、物质和精神民俗三方面来展示并 加以分析。

  社会民俗,又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在影片中主要表现为花腰 彝的“不 落夫家”婚俗。影片一开始便介绍:

  “花腰彝有一个世代风 俗:男女成婚后 新娘不能与新郎同房,最少要等三年,新娘才能住进 新郎的家,此风俗称之为 ‘归家' ”。接着,一场别开生面的花腰彝婚 礼展现在眼前, 婚礼的主持者 用彝语唱道:“择个良辰日 / 结成龙凤配 / 要守彝家道 / 三年不得归 / 待到归 家后 / 出入成双对 / 直至白头老 / 凤 舞随龙飞。”此后,这一习俗便贯穿始 终。婚礼当天晚上,凤美喝醉 了酒,从窗户爬进了阿龙的房间。第二天一大早, 阿龙的大嫂叫他该 起床干活了,走进房间看到两个人在一张床上睡着,惊叫了 一声,手 中端着的豆子也都撒在了地上。阿龙的大哥、阿爸、阿妈听到响声, 也赶紧跑上来。当看到这种情形后,阿妈说了句“真丢人” ,大哥赶 紧将阿 龙拖下床, 嫂子和阿妈叫凤美起来, 没想到凤美坐起来之后又 躺下了,阿爸 生气地说“给我连人带床抬回娘家去” 。当凤美被抬回 去后,她阿爹也说了 句“真丢人” 。人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凤美违 背了“不落夫家”的习俗。

  对于此情此景,小张妈说以前确实是这样 的,现在年轻一辈已经没了那么多的 讲究,不到一年便“归家”了, 有的干脆没有了“归家”风俗,老人们也习以 为常, 见怪不怪了。

  [ii] 凤美为了能天天见到阿龙,便不顾“归家”习俗的限 制,一心要参加 龙队。影片中还展示了大嫂和小七妹对“归家”的认识,大嫂 对凤美 说:“没归家的时候,我成天可快活了。舞龙一舞一个通宵,都不知 道 累。”言下之意是女子归家后就不能舞龙了,整天被家务事缠着, 我们可看到

   大嫂那忙碌的身影,为公婆烧洗脚水,磨豆子,做饭……, 可以说没有了做姑 娘时的快乐。

  小七妹三年到了没有归家, 通过阿玉 的口,我们得知小七妹不 归家的原因是“怕归了家就不自由了,也不 能舞龙了”。正是由于她们两人的 影响,当阿龙要和凤美同房时,凤 美做出了强烈的反抗,大叫“我不要归家, 我还要比赛,我要舞龙” 。

  这就说明女子在不落夫家期间是自由的, 可以参 加各种社交活动, 比 如舞龙。一旦归家则失去了自由,更不用说舞龙了。影 片中最后一幕 是凤美、小七妹背着孩子在田间劳作, 她们虽然在舞龙大赛上 获得金 奖,但最后仍然归家了。可见,习俗对人的控制性是多么强! 物质民 俗在影片中具体体现为花腰彝的服饰、 居住和饮食习俗三 方面。

  前面已经指出“花腰”一词的来历是与花腰服饰有关。花腰服饰 做工精 细,色彩艳丽。影片中当花腰姑娘穿着盛装出场时,她们如同 那盛开的马樱花, 楚楚动人。凤美和黑山寨小伙子摔跤时,只穿着一 个艳丽的肚兜。

  这肚兜是 花腰彝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的肚兜是 一个长约 25 公分,宽约 16 公 分的长方形绣品,它不能单独使用,需 与盛装和生活装搭配穿戴在妇女们的下 腹部。

  为更好体现花腰彝肚兜 的特点,设计师大胆采用了彝族“三道红”围 腰的款式并加以改进, 再用彝族花腰妇女们亲手刺绣的崇拜图案制作, 以火 焰图案为主, 其 他花卉图案为辅, 使肚兜成为一个独立的可以单独穿戴的整 体, 新设 计的肚兜比传统的肚兜大 2/3 。这样,姑娘的胸部和腹部就被遮住 了, 只露出双臂和后背,更好地展示了花腰姑娘的性感美。此外,花腰带 是 女子送给心上人的定情物,一旦退回则表示退婚。影片中出现了两 次有关“花 腰带”的场景,一次是小七妹的丈夫因撞了车要赔款,便 需要小七妹归家帮助 打砖坯,如若不听他的,他就退了花腰带,阿玉 叫道“你敢退婚”;另一次是 阿龙将花腰带扔给凤美,说要退婚。花 腰带被退回是件很严重的事情,凤美阿 爹说“丢死人了,你不要脸, 我还要这张老脸呢”。

  阿龙不仅将花腰带退给了凤美, 又开除了她。当阿聪对阿龙说“其 实凤 美心里爱的一直是你”时,阿龙闷闷地喝着酒,终于明白人生中 最重要的东西 是什么,醉酒后的他手持龙头在“土掌房”的屋顶上狂 舞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舞 龙。

  土掌房是一种夯土筑墙、 墙上架梁的平顶 土房。房顶很结实,可以作为 晒粮食和纳凉的地方。这种建筑一般是 两层,一层居中为堂屋,堂屋楼上为“正 楼” ,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 方。因此,在任何时候,新房都不能被安置在楼 上,楼上只能由老人 或者未婚子女居住。影片却将新房安置在了二楼,违反了 习俗规定, 引起了当地很多老人的不满。所以,影片在展示民俗文化时,应尊 重 并符合当地的文化传统。

  米线是风靡云南全省, 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的小吃之一。

  影片中有 三个 镜头是凤美在吃米线, 每次都是狼吞虎咽地往嘴里塞。

  其中还有 一个花腰姑 娘榨米线的镜头,她们一边榨,一边唱:

  “碧水缠青山, 阿妹缠情郎,心上 的人儿呀此时在何方,阿妹榨米线,等哥来尝尝” 。

  

篇三:石屏花腰彝祭龙民俗的文化变迁

  《花腰新娘》观后感

  篇一:观《花腰新娘》有感 《花腰新娘》是一部以少数民族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优秀 影片,他通过彝族青年阿龙和凤美的带有浪漫喜剧色彩的爱情 故事,再现了我国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地域景 观,热情的歌颂了那象征着我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不屈不 挠、兴旺和谐、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能战胜一切的龙 的精神,而龙,有时也用来喻意英雄或成功人仕 另类女子凤美单纯、聪明、倔犟、豪气和略带“野”的性 格,突显了她的可爱、纯朴和坚强,从她的敢爱敢恨、敢做敢 为,不难看出她对爱的执着、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 并不断地以她特有的方式向传统的封建习俗发出挑战,她期望 她能成功,也期望她的姐妹象她一样去追求自由与幸福,这就 是她为什要参加舞龙队的真正原因。他其实很爱她的丈夫阿 龙,而且爱的很纯情、很执着、很火热,然而原本很激情、很 火热的爱,却被“归家”的这一封建婚俗扼杀在摇蓝里,她恨 透了这种封建恶俗,她要抗争,要悍卫自己爱的权力,因此她 打破俗规要与阿龙进洞房,她也希望他的丈夫能真正成为一条 龙,而有些时候就是这样,不可明喻的一番苦心(我管它叫爱

  第1页共2页

   情故意),往往会让人产生爱的错觉。她敢挑战男权,与男人 摔跤,说明在她心里确实存在着龙的精神。

  阿龙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才俊,他朴实、善良、 忠诚和谦让,从凤美不愿嫁给阿聪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只不过 他出身舞龙世家,肩负着龙的传人这个历史使命,不敢有半点 懈怠和私心,更不能有丝毫的损毁,可见龙的形象和龙的精神 在他们的心目中是何等的重要,其实他也反对“归家”这种封 建陋习,在入洞房时他不是说:“三年呀,你可不要跟阿聪跑 了”是啊,三年只不定发生什么,他也被这一恶俗打得泄了 气,当他感到那象征性的花腰带也保不了他的婚姻时,他把它 还给了凤美,给了她自由,也免得日后更被动、更难堪,他舞 醉龙就是发泄内心的不甘示弱,他要舞

  第2页共2页

  

篇四:石屏花腰彝祭龙民俗的文化变迁

  关于《花腰新娘》观后感的范文

  《花腰新娘》观后感 《花腰新娘》是一部以少数民族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优秀影片,

  他通过彝族青年阿龙和凤美的带有浪漫喜剧色彩的爱情故事, 再现了 我国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民风、 民俗和地域景观, 热情的歌颂了那象 征着我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不屈不挠、兴旺和谐、有着强大的生命 力和创造力、能战胜一切的龙的精神,而龙,有时也用来喻意英雄或 成功人仕

  另类女子凤美单纯、聪明、倔犟、豪气和略带“野”的性格, 突显了她的可爱、纯朴和坚强,从她的敢爱敢恨、敢做敢为,不难看 出她对爱的执着、 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 并不断地以她特有 的方式向传统的封建习俗发出挑战, 她期望她能成功, 也期望她的姐 妹象她一样去追求自由与幸福, 这就是她为什要参加舞龙队的真正原 因,《花腰新娘》观后感,观后感《 《花腰新娘》观后感》 。他其实很 爱她的丈夫阿龙,而且爱的很纯情、很执着、很火热,然而原本很激 情、很火热的爱, 却被“归家”的这一封建婚俗扼杀在摇蓝里,她恨 透了这种封建恶俗,她要抗争,要悍卫自己爱的权力,因此她打破俗 规要与阿龙进洞房, 她也希望他的丈夫能真正成为一条龙, 而有些时 候就是这样,不可明喻的一番苦心(我管它叫爱情故意) ,往往会让 人产生爱的错觉。她敢挑战男权,与男人摔跤,说明在她心里确实存 在着龙的精神。

   阿龙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才俊,他朴实、善良、忠诚 和谦让,从凤美不愿嫁给阿聪这一点就足以证明, 只不过他出身舞龙 世家,肩负着龙的传人这个历史使命,不敢有半点懈怠和私心,更不 能有丝毫的损毁, 可见龙的形象和龙的精神在他们的心目中是何等的 重要,其实他也反对“归家”这种封建陋习,在入洞房时他不是说:

  “三年呀,你可不要跟阿聪跑了”是啊,三年只不定发生什么,他也 被这一恶俗打得泄了气, 当他感到那象征性的花腰带也保不了他的婚 姻时,他把它还给了凤美, 给了她自由, 也免得日后更被动、 更难堪, 他舞醉龙就是发泄内心的不甘示弱,他要舞出自信,舞出龙的精神, 他要用龙精神和号召力去赢得他的爱, 去改变人们的思想, 他成功了。

  张静初把凤美的野性美彰显得很到位, 而印小天把阿龙的品质 美也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至, 两位演员的优秀表演非常到位, 他们一张 一弛,配合的十分默契,堪称完美搭挡,这是他们的自身魅力所创造 的。

  凤美和阿龙最终以‘志同道合,幸福美满’来演绎了这段‘龙 凤呈祥’的爱情麻辣烫,它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龙文化,又弘扬了中 华民族的龙的精神,是一部唯美的集创造表演、音乐歌舞为一体,有 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美丽风景的优秀大片。

  [ 关于《花腰新娘》观后感的范文 ]

  

篇五:石屏花腰彝祭龙民俗的文化变迁

  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征

   1.好莱坞历史背景 2.经典好莱坞电影

  知识框架

  3.新好莱坞电影

  4.当代好莱坞电影

   1

  好莱坞历史背景

   好莱坞历史背景

  在美国西海岸洛杉矶的郊外,有一个风景如画,阳光充足的地方。在20世纪初期,它就吸引了众多摄影师,渐渐的越来 越多的电影商人和电影公司纷纷涌来此地。形成了一个电影制作中心。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恰恰适应了美国在这一时期的经济飞

  速发展的需要,成为谋取利润的重要工具,资本的雄厚,影片产量的增多,保证了美国电影市场在世界上的倾销。

  由此,洛杉矶郊外的这个小村庄最终成为一个庞大的世界电影帝国,也无形中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好莱坞。

  1915年

  好莱坞建立影城,确立好莱坞制片厂观念,好 莱坞电影开始起步。

  20年代初

  美国独立电影公司重组,逐渐形成了制片厂制

  度。

  30年代

  电影巨头的垄断局面形成,逐渐形成“五大三 小”的格局,电影全面纳入工业生产体系。

   2

  经典好莱坞电影 20世纪30-60年代

   八大电影公司崛起——“五大三小”的制片厂格局

  派拉蒙

  米高梅

  华纳 兄弟

  20世纪 福克斯

  雷电华

  环球

  哥伦 比亚

  联美

   制片厂制度三大特点(奠定了好莱坞电影在世界上统治地位)

  ——又称“大公司制度”,是指由大公司生产电影的制片模式,其突出特点是采用流水线式的制片模式。

  一种以强调演员(明星) 为主,电影本身或其他要素为辅 的商业手段,以此来获得更多的 观众。

  典型商业化的操作模式,制片 厂制度的执行者和统筹人。

  制片人

  明星制

  类型电影

  一种电影艺术标准化的规范, 即按照不同的类型的既定要求而创作 出来的影片。

   1.制片人职责

  选择剧本、导演和演员。

  1 3

  控制影片制作的预算和成本

  监督拍摄和后期制作。

  决策影片的宣传和发行。

   2.明星制

  明星制是20世纪初在好莱坞逐渐形成的一种以强调演员(明星)为主,电 影本身或其他要素为辅的商业手段,以此来获得更多的观众。明星制一方面借助明 星的个人吸引力促进了电影的流行,另一方面却对电影明星的角色定位造成了制约。

  弗洛伦斯· 劳伦 斯

  玛丽·碧克馥

  伊丽莎白·泰勒

  玛丽莲·梦露

  查理· 卓别林

  约翰· 韦恩

  马龙· 白兰度

  西德尼· 波蒂埃

  奥黛丽·赫本

   3.类型化制作模式

  类型电影:

  一种电影艺术标准化的规范,即按照不同的类型的既定要求而创作出来的影片。

  类型电影基本元素:1.公式化的情节(铁骑救美、英雄解围) 2.定型化的人物(除暴安良的牛仔、至死不屈的硬汉、仇视人 类 的科学家) 3.图解式的视觉影像(代表邪恶凶险的森林,预示危险的宫堡或塔楼,象征灾害的实验室里冒泡的液体 等)。

  类型电影四大类型:喜剧片、西部片、犯罪片、幻想片。

  喜剧片

  西部片

  犯罪片

  幻想片

  01

  夸张的手法,轻松风 趣的情节和幽默诙谐 的语言,着重刻画喜 剧 性人物的独特性格。

  02

  动作至上,对白浅显、道 德鲜明、原始西部风光、 英勇机智的牛仔。。。

  03

  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 影响,强盗片、警匪片、 黑帮片、侦探片等犯罪题 材开始盛行。

  04

  对理想的未来进行乌托邦 方式的生动描写,因此往 往情节曲折复杂,场面惊 险离奇。

  1936年《摩登时代》

  1939年《关山飞渡》

  1931年《小凯撒》

  1933年《金刚》

   类型电影的意义与弊端

  

  意义

  在电影叙事形式和叙事表现上,是一种积累、提高、

  精益求精的过程。创作出众多精品;观众熟悉、易于辨认 的类型电影,观赏时容易产生快感。

  

  弊端

  劳;

  技巧和手段的封闭性与程式化,观众产生审美疲

  采用"热潮更替"的方式,在人们厌烦了西部片之后,便 换上喜剧片,然后再继之以其他类型影片,如此周转不 息,反复轮换,压抑了电影艺术家的创作个性。

   3

  新好莱坞电影 20世纪60-80年代

   新好莱坞历史背景

  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处于一系列严酷的社会现实:谋杀丛起、越南战争、民权运动、经济衰退、政治危机等等……

  好莱坞电影的命运也随着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反垄断法”出台

  针对“八大电影公司”的市场垄断,大制片厂 制度逐渐解体,类型电影趋于衰落。

  电视的兴起

  电视行业的快速崛起,对美国电影产生了巨大

  的竞争力。

  动荡与危机

  社会的现实让美国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 都发生了变化,好莱坞电影亟待革命与演变。

   新好莱坞电影美学特征

  反叛社会常规和主流意 识形态,思想多元化

  01

  淡化艺术与商业的区分, 向艺术性靠拢

  04

  02

  摒弃单一的戏剧性叙事, 电影叙事更加灵活

  05

  影像的主观色彩增加, 导演的个人风格凸显

  03

  电影表现手法的进步

  06

  思索人性、批判现实

   新好莱坞代表导演——库布里克

  1964年《奇爱博士》

  1968年《2001· 天空漫游》

  库布里克 1972年《发条橙》 1980年《闪灵》

   新好莱坞代表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

  1972年《教父Ⅰ》

  1974年《教父Ⅱ》

  弗朗西斯·科波 拉 1979年《现代启示录》

  1990年《教父Ⅲ》

   新好莱坞代表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斯科塞斯与德尼罗

  1977年《出租车司机》

  马丁·斯科 塞斯 1980年《愤怒的公牛》

   新好莱坞代表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1981年《夺宝奇兵》 1975年《大白鲨》

  1982年《E.T》

  史蒂文·斯皮尔伯

  格

  1993年《辛德勒名单》 1998年《拯救大兵瑞恩》 1993年《侏罗纪公园》

   4

  当代好莱坞电影 20世纪80年代至今

   当代好莱坞

  拓展了电影 创作模式

  艺术 特征

  主流商业电影 艺术化的面貌 全球化扩张 跨国、跨地区 的电影运作

  对传统好莱坞电影 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全球电影票房TOP10

  2012年《黑暗骑士崛起》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投资:2.5亿美元 全球票房:10.844亿美元

   全球电影票房TOP9

  2013年《冰雪奇缘》

  导演:克利斯巴克 投资:1.5亿美元 全球票房:10.973亿美元

   全球电影票房TOP8

  2012年《007:天幕杀机》

  导演:萨姆门德斯

  投资:2亿美元 全球票房:11.086亿美元

   THANK

  YOU

  SUCCESS

  2019/4/22

   全球电影票房TOP7

  2003年《指环王:王者归来》

  导演:彼得杰克逊

  投资:9400万美元 全球票房:11.199亿美元

   全球电影票房TOP6

  2013年《变形金刚3》

  

篇六:石屏花腰彝祭龙民俗的文化变迁

  论文题目:《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

  姓名:**x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

   摘要:

  民俗是社会生活史的活化石。《红楼梦》中透过民俗文化写出了许多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趋炎附势、落井下石。写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也写出了人性丑陋的一面,《红楼梦》可谓是那个年代的活化石。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享誉中外的文学名著,它还是一部封建社会 的百科全书。从饮食、服饰,到民间游戏娱乐,从岁时风俗、婚俗、葬 仪,到建筑、工艺,再到医学,无不体现着《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因 此《红楼梦》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红学”。

  《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涉及广泛,在这些民俗中蕴含了许多文章。

  首先,写出了贾府的奢侈。例如:贾府的饮食、服饰文化,以及建

  筑、工艺文化则突出表现了贾府这个大家族的奢侈,从上到下,上到太 太、奶奶,下到丫鬟,皆是如此。

  其次,折射出人物形象及个人命运。例如:贾府的婚俗、葬仪,民 间游戏娱乐、岁时风俗,则深刻揭示了贾府众人的人物性格及命运。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十分注意风俗民情的描写,给红楼增添了美 丽的色彩。

  关键词:奢侈 个人命运 盛久必衰

   正文:

  引言

  《红楼梦》涉及的民俗文化颇多,且丰富多彩,仅从饮食、服饰,民间游戏娱 乐、岁时风俗、婚俗、葬仪、建筑、工艺、医学几个方面便可罗列出众多内容。以 下皆是其内容。

  一、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大概很少有小说不描写吃的。但是不少小说,包括《金瓶梅》、 《水浒传》、《三国演义》这样的名著,也只是为写吃喝而写吃喝,写法相对单调贫 乏。如《水浒传》凡写到吃喝,无非是,“但是下口肉食,只顾将来,摆一桌子”, “安排得酒食果品海味,摆在桌上”,肥鹅熟肉,细巧果子”。《金瓶梅》系世情小 说,理应在吃食上精细,但也是粗粗几笔,无甚特色,总是“入口即化”几个字读 来味同嚼蜡。《红楼梦》却不同,每次谈吃,随着场合的不同 ,不仅吃的东西不同, 吃的方法也不同,而且围绕着吃,人物的情态性格、生活的矛盾斗争都像活的一样 浮现在读者面前。

  饮食大致分为饭粥类、肴馔类、糕点类、饮料类、水果类几种。

  1、饭粥类:刘姥姥要回家,平儿指着堆着半炕的东西说:“如今这一个口袋

  里头,装了两斗御田粳米,熬粥是难得的。”(出自《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宝玉在薛姨妈处“吃了半碗碧粳粥”。(出自《红楼梦》第八回) 又有贾府元宵夜宴,贾母说:“夜长,觉得有些饿了。”凤姐忙回说:“有预备

  的鸭子肉粥。”贾母道:“我吃些清淡的罢。”凤姐儿忙道:“也有枣儿熬得粳米粥, 预备太太们吃斋的。”(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四回)

  除以上几种粥类外,还有御田粳米、胭脂米、燕窝粥、红稻米粥,绿畦香稻粳 米饭,上用银丝挂面,茶面子。光是贾府的粥种类就这么多,可见贾府饮食的丰富 多样,更突出贾府的奢侈浪费。

  2、肴馔类:且看用料,獐、狍、野猪、汤猪、龙猪、家腊猪、野羊、家汤

  羊、家风羊、风鸡、鸭、鹅、兔子、熊掌、鹿肉、鹿脯、鹿舌、鹿筋、风腌果子狸, 海参、鲟鱼、鲟鳇鱼。再看菜肴,鸭信,牛舌、胭脂鹅脯、牛乳蒸羊羔、糟鹌鹑、 鸡髓笋、葫芦条子、灰条茶干、豇豆、炒枸杞菜、炒面筋、火腿炖肘子、酒酿清蒸

   鸭、琼酥金脍、玉粒金莼、酸笋鸡皮汤、野鸡崽子汤、火腿鲜笋汤、虾丸鸡毛汤、 虾丸鸡皮汤、火腿白菜汤,就多达几十种,贾府的菜肴可谓色香味俱全了,让人羡 慕不已。

  3、糕点类:宝玉要袭人打发人送给史湘云“一碟子桂花糖蒸新栗粉糕”。(出

  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丫头们送给贾母点心,一样是藕粉桂糖糕,一样是松穰鹅油卷。(出自《红楼

  梦》第四十一回) 王熙凤家送来的“菱粉糕和鸡油卷儿”。(出自《红楼梦》第三十九回) 还有饽饽、寿桃、蜜供儿、小饺儿、小面果、菱粉糕、内造点心、糖蒸酥酪、

  豆腐皮包子、奶油松瓤卷酥、枣泥陷山药糕、瓜仁油松穰月饼。

  4、饮料类:元宵之夕,贾母饿了要吃清淡的,凤姐忙道:“还有杏仁茶。”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四回) 宝玉挨打后,袭人对王夫人说:“老太太给的一碗汤,喝了两口,(宝玉)只嚷

  干渴,要吃酸梅汤。”(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黛玉吃了螃蟹,心口微疼,要想吃口烧酒,宝玉忙“令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

  壶来”。(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宝玉游太虚幻境,小丫鬟捧上茶来,宝玉觉得清香味美,警幻仙告诉他“此茶出在 放春岩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小丫鬟 献的酒香冽异常,警幻仙告诉他“此酒乃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 凤乳之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出自《红楼梦》第五回)

  妙玉请黛玉、宝钗、宝玉喝梅花茶。(出自《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芳官见小半瓶胭脂一般的汁,还当是宝玉吃的西洋葡萄酒,还有惠泉酒、金谷 酒、绍兴酒、屠苏酒、六安茶、老君眉、普洱茶、女儿茶。(出自《红楼梦》第六 十回) 古时的饮料主要以茶和酒为主,茶又分为几十种,而酒也是。

  5、水果类:有红菱、鸡头、藕、鲜荔、松、桃、杏穰、槟榔等。还有调味

  品糟油、玫瑰卤子、木樨清露、玫瑰清露、法制紫姜、酱萝卜炸儿、洁粉梅片雪花 洋糖。

  这些食品在书中散乱的排列,但如果稍加罗列,就可看出曹雪芹的良苦用心:

  一是东西南北皆有,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出产的珍品稀物在四大家族中随处可见;

  而是天上飞的、湖里游的、海里生的、田里长的、山上结的,海产水鲜、肉食禽蛋、 山货野味应有尽有;三是宫廷的食馔在贾府也不稀奇;四是不仅中国本土食品,而 且西洋的贡品时常可见;五是烹饪考究,既将汉回满蒙不同做法荟萃,又将京、川、 扬、粤、鲁菜系风格融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当然,曹雪芹不是为写吃而写吃,在饮食中蕴含了许多文章。

  首先写出了贾府的奢侈。比如宝玉被打后,王夫人问宝玉想吃什么,宝玉笑 道:“也倒不想什么吃,倒是那一回做的那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还好些。”凤姐一 旁笑道:“听听!口味倒不算高贵,只是太磨牙了。巴巴儿的想这个吃了。”贾母便 一迭迭声地叫:“做去!” 做工的精细复杂更体现出贾府在吃食方面的讲究。原来用“四副银模子,都有 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莲蓬的, 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得十分精巧”,把面放在其中印出来,再借点新荷 叶的清香。单是汤就考究,不仅要拿几只鸡,还要另外添了东西,才可做十碗汤。

  这种奢侈,连薛姨妈这位皇商夫人也惊叹说:“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吃碗汤还有 这些样子,若不说出来,我见这个,也不认得是作什么用的。” 以上是贾府兴盛时的饮食状况,但贾府衰败后,饮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连 前儿三姑娘和宝姑娘偶然商议要吃个油盐炒枸杞芽儿来,现打发个姐儿拿着五百钱 来给我”。枸杞苗,本是很平常的东西,厨房都没有预备,连宝钗、探春想吃还要 自掏腰包,窘相已经显露出来了。

  贾府不过几年工夫,连“可着头做帽子”的境况都不能维持,落到了“食尽鸟 投林”的地步,在吃食方面就更没有办法考究了。

  二、服饰文化:

  就从服饰上来说,宝玉穿的是雀金裘,曾有“勇晴雯病补雀金裘”,此物乃是 俄罗斯国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他穿的鞋是蝴蝶落花鞋。再看王熙凤,《红楼梦》 第三回,黛玉第一次见王熙凤时,王熙凤“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银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贾府中的小姐、夫人皆穿的奢华,虽不及皇宫里的贵妃、娘娘,但比起一般的富商 大户,则是他们所可望而不可即的

  三、民间游戏娱乐:

  《红楼梦》中曾描写过贾府众小姐们在饮酒过程中游戏娱乐的方式,流传下来 的有四大类酒令—筹令(抽签)、雅令(对诗、拆字、联句、回环)、骰令(掷骰子)、 通令(传花、抛球、划拳、猜谜),这些民间游戏不仅值得学者研究,更为酒楼所 传承和使用,成为中华特有的酒戏文化。酒戏也是《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内容之一, 牙签令、花名签、射鹄、划拳、传花、猜谜、酒名、酒诗、酒曲、酒诔在全书中经 常出现,每次都不一样。曹雪芹将酒戏经过详细描绘,又给予它雅化、诗化及艺术 化,使其显现出独特的美感。

  酒戏能助兴,但是《红楼梦》从来不单写喜,总有悲喜两种气氛融合在酒戏中。

  第五十四回《王熙凤效戏彩斑衣》,元宵节,贾府元宵晚宴上,还特地请来戏

   班,凤姐为讨贾母高兴,便笑道:“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叫他们击鼓,咱们 传梅,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游戏规则为“若到谁手里住了,就说个 笑话罢”。可见他们极力创造欢喜氛围,处处让人感受到大吉大利的气氛。为哄老 太太开心,却又刻意将红梅传到老太太手里,让贾母起个头。最后凤姐说的笑话“全 家赏灯吃酒放炮竹,而抬炮竹的却听不见响,原来是个聋子”则暗示了宴席的结束, 同时更深刻的暗示了贾府的命运结局。处处印证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元宵 节到处喜庆的氛围却始终无法挽救贾府衰败的现实。

  四、岁时风俗:

  每当特殊节日,人们总会用各种方式庆祝,《红楼梦》中也描绘了多种节日庆祝 方式。

  例如,元宵佳节,第五十四回中,贾府元宵晚宴,放爆竹、点烟火,到处张灯 结彩。贾母喜欢热闹,凤姐为讨贾母欢心,便笑道:“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 叫他们击鼓,咱们传梅,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贾母也附和着,于是 大家击鼓传花,说出许多笑话来。

  清明节,众人放风筝;端午节,“泛几盏菖蒲绿胥,两两龙舟争竞渡”。《红楼 梦》中多次提到端午节,第六十二回,宝玉、平儿、宝琴生日,饭后众人玩斗百草 游戏,这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除此之外,中秋赏桂、重阳赏菊,甚至对七夕、除夕等也做过详细描绘。总之,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十分注意岁时风俗民情的描写,给红楼增添了美丽的色彩。

  不仅如此,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将满族和汉族习俗相融合。例如,拜年的习 俗大多采用的是汉族习俗,如拜长辈,“散押岁钱、荷包,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 西归坐,献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等。而除夕时节祭祀祖先则采用的是满族习 俗。这反映了曹雪芹虽然是汉族人,但满清入关后,深受满族生活习俗的影响,所 以在他的文章中会出现满汉风俗习惯交融的情况。

  五、婚俗:

  《红楼梦》中重点提及的婚俗,也是最有韵味的,便是宝钗的婚嫁。表面上看 起来是“出闺成大礼”,可是仪式上却十分简单,由凤姐夫妇做媒人,聘礼也是十 分简单,“金银首饰八十件,绸缎一百二十匹,四季的衣服共一百二十件,没有预 备羊酒”,相比以往的娶亲,算是简陋的了。在娶亲当日,没有走大门而是从园中 便门通过,外面无鼓乐伴奏,实在是太冷清太草率,“虽然有服,外头不用鼓乐, 咱们的规矩要拜堂,冷清清的使不得”,所以为了撑场面,由王熙凤负责吩咐家里 学过音乐、管过戏的女人,吹打着热闹些。根本不像是偌大的贾府娶亲,更何况是 贾府最重视的宝玉的婚事。

  从宝钗与宝玉的嫁娶之礼,很明显的看出贾府久盛之后的衰败景象。嫁娶礼节

   的从简,不仅仅是由于不想声张,更重要的是为节省开支,虽然外表看起来光鲜亮 丽,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贾府中空了。

  不仅如此,宝钗与宝玉的结合,让人不禁想起贾琏偷娶尤二姐,二者的仪式十 分相似。同时,作者也暗示,宝钗曾经幻想的金玉良缘的美梦被彻底打碎了,她没 有获得明媒正娶的待遇,不过如同尤二姐一样被偷娶罢了。也暗示了宝钗的结局, 虽然借掉包计得以与宝玉成亲,但最终难以摆脱宿命的纠缠。

  六、葬礼:

  《红楼梦》中涉及到的葬礼很多,但最重要的要数秦可卿的了。“只听二门上传 出云板连叩四下,正是丧音,这便开启了秦可卿的葬礼仪式。

  再看宁国府的情景,“只见府门大开,两边灯火,照如白昼。乱烘烘人来人往, 里面哭声,振振山岳。可见秦可卿这个东府少奶奶去世以后,家里人乱作一团,再 没有人向她一样可以掌管这个家,把这个家打理的井井有条。

  在秦可卿去世后,贾珍便负责办理丧事,命几人去陪客,另一面吩咐去请钦天 监阴阳司择日。“择准停灵七七四十九天,三日后开丧送讣闻。这四十九日,单请 一百零八众僧人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前亡后死鬼魂;另设一坛于天香楼, 是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十九日解冤洗业,然后停灵于会芳园中,灵前另外五十众 高僧,五十位高道对坛,按七作好事。”(出自《红楼梦》第十三回)这些葬礼程序, 不仅体现了贾府大户人家的礼仪繁琐、复杂,也体现了贾府对宗教的迷信、崇拜。

  这些葬礼与现今社会的葬礼有所不同,但对人们研究清朝的葬仪有很大帮助,提供 了借鉴的元素。

  而贾珍再为秦可卿准备棺木时,又选了世间少有的好棺木,“只见帮底皆厚八 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声如玉石,大家称奇。”更是体现了贾府的 奢侈浪费。

  秦可卿的葬礼可谓排场极大。首先,灵前供奉等物皆是五品官衔才有之物,所 有的执事陈设都是新做出来的,光彩夺目。备有有鼓乐厅,由青衣按时奏乐,又有 僧道对坛做法事。其次,大门口,灯笼高挂,照如白昼,披麻戴孝的人立在两旁。

  最后,埋葬当日,众人趋车赶往铁槛寺,多请名僧以备接灵使用,办理送殡事宜。

  “前面法鼓金铙,幢幡宝盖,铁槛寺中众僧,摆列路旁。少时,到了寺中,另演法 事,重设香坛,安灵于内殿偏室之中。”就连送殡的都是皇亲国戚,场面之宏大壮 观非一般人所能想象,“一时,只见宁府大殡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

  而相比一般的平民百姓,却是极其奢华的。第五十四回,鸳鸯的母亲去世后, 贾母舍不得袭人回家,袭人连家都没回,更别提三年戴孝了。这就是封建时期的等 级差别。

  七、建筑文化:

   大观园是贾府众小姐的主要活动舞台,乃“多少工夫始筑成”。园林面积很大,

  贾蓉曾说:“

  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的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

  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的别院了

  ”。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山水为基础,建筑为主导,花草树木为美化,相互依靠,相

  互陪衬烘托,构成美的和谐,大观园也不例外。从元妃省亲时李纨做的诗“秀水明

  山报复回,风流文采盛蓬莱”、元妃的“衔山抱水建来精”,以及元妃进入省亲别墅

  前特地“下舆登舟”来看,大观园诸建筑都是面水而建,可谓集景式、滨水式的园

  林群落。

  大观园的主景为省亲别墅,“重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

  萦纾。青松拂檐,玉栏绕彻,金辉寿面,彩焕璃头”,十分庄严富丽。

  众人都夸赞好山好水,我们且跟着他们一起去看看大观园,一进来,园中之景

  皆映入眼帘。再往前走进入石洞,树木葱郁、鲜花烂漫,楼阁亭榭交错。出亭过池,

  许多屋舍,有翠竹遮掩,进门便是曲折的走廊,穿过走廊看见后园,后园也有颇多

  景致。这里就不一一概述了,见(《红楼梦》第十七回)。仅此以上景致,就可看出

  贾府的省亲别院大观园的宏伟瑰丽,堪比皇家园林了。

  八、工艺文化:

  1、通灵宝玉:首先,宝玉出生时口衔的通灵宝玉就是很不寻常的工艺品,

  成为全书的“点睛之笔”。仅此一项,可见一斑,工艺品在《红楼梦》中有重要作 用,折射出贾府的方方面面。

  工艺品不但数量多,而且样式精细,让人不禁大开眼界。

  2、风筝:第六十回,在桃花社时,众人放风筝有美人儿的、沙雁儿的,探

  春放的是软翅大凤凰,宝玉的是大鱼风筝、大螃蟹风筝,宝钗放的是一连七个大雁。

  3、宝石:第十八回,元妃省亲给贾母的赐物中有金玉如意二柄;第二十八回,

  元妃给贾母端午节礼也有一个香如意;第七十一回,贾母八旬寿辰,礼部奉旨钦赐 “金玉如意各一柄”。如意珍贵非凡,价值连城,是不可多得的宝贝。另外,第五 十二回,真真国女孩子戴着猫儿眼、祖母绿这些宝石,都是极其珍贵的宝石。

  除此之外,《红楼梦》中涉及的工艺品还有漆器、茶具、帐幔、摆设、刺绣、 屏风、化妆品。

  当然,作者写这些工艺品也是饱含深意的。从这些工艺品中折射人物的命运。

  例如,第七十回,众人放风筝。探春放的是软翅大凤凰,早就有人说过探春是“老 鸹巢里出凤凰”暗示她将成为王妃;宝钗放的七只雁,雁本苦,七只又是奇数,当 然更苦,大概是暗示她命中注定孤苦伶仃吧?

  第八回,宝钗借金锁来暗示宝玉,金锁配宝玉,宝钗配宝玉。也是通过工艺品,

   来刻画细腻的人物心理。

  作者暴露凤姐和贾蓉之间的暧昧关系,也是通过工艺品作为切入点的。第六回,

  贾蓉向凤姐借玻璃炕屏,凤姐和贾蓉当着众丫鬟和刘姥姥的面公然打情骂俏。两人 在大庭广众之下的反常举动,正可看出贾蓉和凤姐之间极不正常的关系。

  九、医学:

  《红楼梦》中的人物,几乎每个都患有疾病,林黛玉和人参养荣丸,薛宝钗和 冷香丸,宝玉康复靠桂圆,补元气靠人参,失眠吃补心丹,元春的肥胖症,秦可卿 的忧虑症,香菱的干血症等等不尽其数。

  但重点描绘的还是黛玉的肺痨----肺结核。黛玉曾说过:“我自来如此,从会 吃饭时便吃药,到如今了,经过多少名医,总未见效,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可惜那个年代没有专治肺结核的良药,人参养荣丸也未能挽救林黛玉,她最后 咳血而死。而另一个致命因素便是精神因素,贾府虽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 虽然贾母百般怜爱,但黛玉知道那并不是自己的家,她寄人篱下,于是“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就连最后唯一的精神寄托也被王 熙凤的偷梁换柱之计剥夺,这使她的病更加严重,加速了她的死亡。

  除此以外,还有薛宝钗的喘嗽,则需要吃冷香丸,它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 毒,也不知请了多少医生,吃了多少药,花了多少钱,总不见一点效验”。后来还 是一个和尚说了个“海上仙方儿”,又给了一包末药做引子,倒还效验些,这便是 冷香丸。

  它的配制十分复杂,需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百合花蕊十二两, 秋天开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不仅如此,还需等第二年再 储存雨水的落水,白露的露水,霜降的霜,小雪的雪各十二钱,制成丸子,埋在梨 树下,发病的时候便拿出来服用。

  这么复杂的制作方法,主要在于一个“巧”字,所以周瑞家的感慨道:“倘若 雨水这日不下雨,可又怎么着呢?”这么严格的要求、准确的剂量、繁琐的程序, 一旦凑齐,即使未吃,病情也因情绪而减轻许多了,只是可遇不可求,而宝钗却凑 齐了,所以治愈也就不奇怪了。

  冷香丸的配制,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清代的医药状况,对后世研究医药学有重要 价值。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 红楼梦原著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2] 段振离 医说红楼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06 [3] 邓妍、朱安平 《红楼梦》花鸟文化解析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篇七:石屏花腰彝祭龙民俗的文化变迁

  《花腰新娘》观后感

  篇一:观有感

  是一部以少数民族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优秀影片,他通过彝族青年阿龙和凤美的带有浪漫喜剧色彩的爱情故事,再现了我国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地域景观,热情的歌颂了那象征着我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不屈不挠、兴旺和谐、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能战胜一切的龙的精神,而龙,有时也用来喻意英雄或成功人仕另类女子凤美单纯、聪明、倔犟、豪气和略带“野”的性格,突显了她的可爱、纯朴和坚强,从她的敢爱敢恨、敢做敢为,不难看出她对爱的执着、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并不断地以她特有的方式向传统的封建习俗发出挑战,她期望她能成功,也期望她的姐妹象她一样去追求自由与幸福,这就是她为什要参加舞龙队的真正原因。他其实很爱她的丈夫阿龙,而且爱的很纯情、很执着、很火热,然而原本很激情、很火热的爱,却被“归家”的这一封建婚俗扼杀在摇蓝里,她恨透了这种封建恶俗,她要抗争,要悍卫自己爱的权力,因此她打破俗规要与阿龙进洞房,她也希望他的丈夫能真正成为一条龙,而有些时候就是这样,不可明喻的一番苦心(我管它叫爱情故意),往往会让人产生爱的错觉。她敢挑战男权,与男人摔跤,说明在她心里确实存在着龙的精神。

  阿龙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才俊,他朴实、善良、忠诚和谦让,从凤美不愿嫁给阿聪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只不过他出身舞龙

   世家,肩负着龙的传人这个历史使命,不敢有半点懈怠和私心,更不能有丝毫的损毁,可见龙的形象和龙的精神在他们的心目中是何等的重要,其实他也反对“归家”这种封建陋习,在入洞房时他不是说:“三年呀,你可不要跟阿聪跑了”是啊,三年只不定发生什么,他也被这一恶俗打得泄了气,当他感到那象征性的花腰带也保不了他的婚姻时,他把它还给了凤美,给了她自由,也免得日后更被动、更难堪,他舞醉龙就是发泄内心的不甘示弱,他要舞出自信,舞出龙的精神,他要用龙精神和号召力去赢得他的爱,去改变人们的思想,他成功了。

  张静初把凤美的野性美彰显得很到位,而印小天把阿龙的品质美也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至,两位演员的优秀表演非常到位,他们一张一弛,配合的十分默契,堪称完美搭挡,这是他们的自身魅力所创造的。

  凤美和阿龙最终以?志同道合,幸福美满?来演绎了这段?龙凤呈祥?的爱情麻辣烫,它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龙文化,又弘扬了中华民族的龙的精神,是一部唯美的集创造表演、音乐歌舞为一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美丽风景的优秀大片。

  篇二:观后感 09561033 戴晓易

  [ 观后感 09561033 戴晓易]

  第三次的课上,我们观看了>,初听到这名字时,以为是部很俗气的古装,观后感 09561033 戴晓易。看到时候讲的是云南花腰族的一个浪漫的爱情轻喜剧。我觉得张静初在里面演的角色李凤美真是天真烂漫得紧。那一颦一笑,都透着天真,率性。里面她演一个花腰族

   的姑娘。跟印小天演的花腰族的青年阿龙,两人青梅竹马。儿时,跳水的时候就显出凤美的大胆跟野性。我喜欢这样的人,吃饭的时候大口吃,即使发出很大的声音,

  只因为自己自在。她可以把衣服脱到只剩下肚兜,然后跟男人赤身相搏,只为那口气。她可以有小女子的率性,也可有有男子般的勇气。她是祸头子,她没有把一件

  事干得完美,却让周身的人为她的精神,为她的开朗所动到完全地接纳她。我觉得这样的人,这样的精灵只在云南少数民族才能存在。人杰地灵,她不被束缚,她任

  性,但是她也善良。影片讲的故事是很简单的。男女之间单纯的相吸,也没有太多的俗气的第三者之类的,只是讲了一个女子跟她的精神。我是糊涂了,看完影片是

  快乐的,里面有一些喜剧成分,比如,阿玉那呆呆的男朋友,导演故意地让他以丑陋的形象出现,最终两人还是在一起,我想是因为花腰族的姑娘们都是善良的,连初始觉得阴深的依玛也是善良的,她也是个人物,她去过城市,而后回来,被别人羡慕着,暗恋着阿龙,却始终没有表白,她没有自私,她也始终祝福着阿龙跟凤美。还有小七妹,阿聪,阿龙的阿爹,阿妈,他们个个纯朴善良,即使年轻人们违了传统,违了规矩,他们也努力地去容纳,容纳新的世界,新的观念,观后感观后感 09561033 戴晓易》。◆分享好文◆阿龙最后也很争气地训练出来那支不易的女子舞龙队,这是种成功了在他们的世界里??导演选择这两个人做电影的主角是很明智的决定,他们的名气

   不太大,演技还没有模式化,头上没有世人为他们戴上的金冠,脚上没有名声套上的沉重锁链,这种”原生态“正适合这部以山歌开始,又以山歌结束的电影。里面有纯纯的暗恋,有小小的心愿,有同心协力的姐妹,还有真实,不太甜,不太苦,细细琐

  琐的真实,细水长流的真情,细中见著的欢笑,“癞蛤蟆”的对白,喂杨梅的情趣,阿爸阿妈洗脚的苦心,众人跑一万米的毅力,比起一些无病呻吟来,更打动人

  心。电影的镜头也不大讲究精致的美感,它只是很体贴的,把一段段不能说也不便讲的感情交待得明白,省下了很多无谓的台词。导演只是用淳朴的角度,绿得发翠

  的颜色展示青春和青春里不大不小的善良与坚持,默默暗恋着阿龙的依玛把绑腿送给了阿龙,小姐妹终于向不喜欢的求爱者say no,哑巴的小七妹也发出了声音,有情人终成眷属,只要有胆量有热情有真情,奇迹总会发生。

  09561033 戴晓易

  篇三:花腰新娘影评

  影评

  广告0842班张宇清47

  花腰彝是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主要聚居在云南红河州石屏县的北部山区龙武、哨冲两乡镇,他们的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民俗丰富多彩。这部电影的拍摄紧紧贴近花腰彝的生活,打破了传统民俗电影大多只是在场景上点缀或画面美化的创作方式,更深入真实

   的反映了花腰彝多彩的民俗风情。的故事就发生在山清水秀美丽富饶的云南,云南的山水是清绿的,剧情故事是清爽的,电影的背景是清澈的,而印小天的帅气是清朗的,张静初的气质是清秀的。

  影片中青山绿水间的花腰彝多是一些俊男美女,风姿绰约,身着艳丽花俏的盛装,给观众带来了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美妙动人的“海菜腔”贯穿于整个电影当中,美丽煽情的烟盒舞也给我们展示了花腰彝原汁原味的石屏民族文化精粹。“三年不落夫家”是花腰彝特有的婚姻习俗,“莫问爱的深不深,就看腰带给不给”的花腰带是花腰彝年轻男女的定情信物根深蒂固的男性主体地位的传统观念,古老图腾发展而来的花腰舞龙,“土撑房”是花腰彝独特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米线也是当地吃不厌的主食,这些当地的民俗风情在电影中始终贯穿并得到充分展示。泼辣、骄横、野蛮的凤美是阿爸用马奶养大的,寄托了导演对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希望;阿嫂则是一个顺从于世俗和屈从于道德束缚的彝族传统优良女性;在凤美帮公公婆婆洗脚时他们表现出满意是对凤美的宽容大度;淳朴厚实的彝族小伙阿龙对凤美美好却又复杂的爱恋;具有开拓精神却又不敢冲破传统婚俗的青年阿聪对凤美藏于心底的爱慕都是花腰彝家人文化心理真实的再现。

  在如今无数电影出炉的年代,确实不算是一部出彩的电影。它没有华丽的场景,没有山盟海誓的爱情,也没有勾心斗角的争斗和催人泪下的情感纠葛,只有纯真的女孩,纯真的爱情,美丽的山寨……一切都显得脱离世俗,一尘不染。它也是一部很土的电影,土的地道,

   也土的清新自然。电影没有讲什么太了不起的事情,没有轰轰烈烈生死相随的爱情,没有功成名就惊世骇俗的功业,更没有什么天灾人祸,没有世界需要拯救,也不是要借少数民族的背景来宣传什么妇女解放的事业。就是一个热辣辣,倔强得几头牛都拉不回的花腰族姑娘死心眼地要跟她的新婚丈夫一起舞龙。李凤美从小失去了母亲,胆子大,脾气硬,她嫁给了舞龙世家的阿龙。根据当地的规矩,新娘刚刚嫁过门的三年内是不可以和丈夫同房的,这段期间内,如果丈夫退还订婚的花腰带,婚事就算吹了。这三年内,男女双方不可以单独见面,三年后,女方才能正式住到婆家,这就称为”归家“。而凤美天生就不是一个守规矩的人,为了常常见到丈夫,硬是加入了舞龙队。中间自然发生了不少故事,让两个人生了嫌隙,阿龙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把花腰带还给了凤美……

  虽然给人感觉很旧的故事,里面有纯纯的暗恋,有小小的心愿,有同心协力的姐妹,还有真实,不太甜,不太苦,细细琐琐的真实,细水长流的真情,细中见著的欢笑,“癞蛤蟆”的对白,喂杨梅的情趣,阿爸阿妈洗脚的苦心,众人跑一万米的毅力,但是比起一些无病呻吟来,更打动人心。电影的镜头也不大讲究精致的美感,它只是很体贴的,把一段段不能说也不便讲的感情交待得明白,省下了很多无谓的台词。导演只是用淳朴的角度,绿得发翠的颜色展示青春和青春里不大不小的善良与坚持,默默暗恋着阿龙的依玛把绑腿送给了阿龙,小姐妹终于向不喜欢的求爱者说不,哑巴的小七妹也发出了声音,有情人终成眷属,只要有胆量有热情有真情,奇迹总会发生。

   女主角张静初在影片中的表现也是相当不错的。她实实在在的表演方式让她在电影中不吝啬表情也不做作,不怕在镜头前露出丑怪的表情因此也不刻意去表现她的美,她不介意让情绪控制自己在悲伤的时候发出吼声到凄厉。她对凤美这个形象的演绎相当传神的表现出了花腰彝姑娘直爽、豪放的性格,得到了花腰彝老人们的肯定。

  在这部电影里,主角是花腰新娘,新郎自然没有那么出彩,但印小天最大的优点恰恰是跟张静初一样,不造作,不过火,不刻意地在镜头前突显自己。能够在角色面前交出自己,是成为一个好演员的潜质。

  在现代社会的纷繁复杂里,到处充满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每个人都带着面具生活。像这样质朴感人的民风已经很少很少,每个人都是很真实的活着,很真实的表现自己。偶尔看一部这么清新的电影来冲淡我们现代人对时间、对名、对利的执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观后感》

  

推荐访问:石屏 变迁 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