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筝文化的传承与传播8篇

篇一:中国风筝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风筝文化

  中国风筝 中国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 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 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 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 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 “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 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 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它因物喻义、物吉图案,将 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

  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的图案,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 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

  中国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 案为多。

  求福:

  人们对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与“遍福”、“遍富”谐音,尽管它形象欠美,但经过充 分美化,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以蝙蝠为图案的风筝比比皆是,如在传统的北京沙燕风 筝中,以“福燕”为代表,在整个硬膀上,可以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风筝有:

  “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献寿”、“五福捧寿”、“福寿双全”、“五福齐天”、“五福献寿”等, 周代《洪范》篇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谓 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寿。其他的求福吉祥图案还有“鱼” 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专搔手够不到的地方,因能尽如人意而得名)。与此有关的吉 祥图案与风筝有:“连年有鱼”,“喜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 等。

  长寿:

  --1--

   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寄寓和祝颂长寿的图案很多:有万古长青的松柏,有据说能 享几千年寿命的仙鹤及色彩缤纷的绶带鸟,有据说食之可以长命百岁的“仙草”灵芝和能够使人长 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达长寿的“寿”字有三百多种字形,变化极为丰富。源于佛教的 “万”字纹样,寓“多至上万”之意。在沙燕风筝中,腰部的图案就多为回转“万”字纹样。与此 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等。

  喜庆:

  表达人们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们常见的喜庆图案。喜鹊 是喜事的“征兆”,风筝中有“喜”字风筝,“喜喜”风筝碰等,与此有关的风筝和吉祥图案有:“喜 上眉梢”,“双喜登眉”,“喜庆有余”,“福禄寿喜”,“双喜福祥”。喜庆图案颇具情趣的还有百蝶、百 鸟、百花、百吉、百寿、百福、百喜等图案,如“百鸟朝凤”。寓间美满婚姻、夫妇和谐有鸳鸯图案 风筝等。

  吉祥:

  龙、凤、麒麟是人们想象中的瑞禽仁兽。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后来以龟背纹代替。特别需 要强调的是关于龙的话题,中国是个尚龙的国家,在我们国家里龙是有着特别的意味,龙有着鹿的 角,牛的头,蟒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的神奇生物,被视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以瑞禽仁兽及其 它物象构成的传统吉祥图案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彩凤双飞”,“百鸟朝凤”等。中国传统 风筝——龙头蜈蚣长串风筝,尤其是大型龙类风筝,以其放飞场面壮观,气势磅礴而受人喜爱。

  其他国家 各国风筝的特点及风俗 虽然对于风筝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认为风筝的起源在中国,大约在 8 世纪

  时传播到世界各国。

  一般而言,由于亚洲地区盛产竹材,适合各种自由曲线的结构设计,并且与神话传说相结合,

  所以风筝造型千变万化且富个人色彩;而西方国家因为缺少竹材而以玻纤或碳纤为材料,在风筝造 型及色彩上力求鲜明、简洁,多以单纯的色块来表现。

  不过由于材料、气候和民俗习惯的差异,而演化出各式各样、形态多变的风筝,例如北方的沙 燕传到东南亚后,就转化成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印度、泰国等各型月筝;而硬拍和米字结构 传到韩国发展成风穴风筝,传到日本,则以浮世绘风格传扬于世。至于传到欧美地区的风筝以风箱、 伞翼及十字结构为主,因此以各种立体造型及三角翼等几何图案为设计主流。

  --2--

   马来西亚:传说很美丽 马来西亚人喜欢放风筝,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据说是为了向稻神致意。有这样一个传

  说:在很久以前,有个穷庄稼汉在田里遇到一个迷路的女孩,他把女孩领回家,悉心抚养,女孩越 长越漂亮,他和乡亲们的收成也越来越好。谁知他老婆起了妒忌之心,把女孩赶出了家门,从此, 村子里庄稼的收成就越来越坏了。原来,那漂亮的姑娘就是稻神。有人告诉他,必须做一个漂亮的 东西,放到空中稻神之处,向她表示忏悔。这庄稼汉便做了风筝。随着风筝的升空,人们的日子又 富裕了起来。

  马来西亚风筝的长度一般在一米到二米之间,宽与长相仿。风筝的制作相当讲究。首先挑选面 向东方生长的竹子,据说这能保证太阳神始终附在风筝上伴随你度过一生。

  马来西亚风筝的形状有鱼、鹰、猫、鹦鹉等,然而人们最喜欢的却是月亮风筝。月亮风筝因形 似月牙而得名,这种风筝有的像鸟、有的像鱼,但都不失月牙形的特点。在正式的官方场合,马来 姑娘常常手执精心制作、图形优美的月亮风筝迎接贵客。

  马来西亚政府经常组织风筝比赛。马来西亚航空公司还把风筝作为公司的标志。

  日本:浮世绘风格独特 风筝传入日本的时间,一般以为是在中国唐代时,通过遣唐使从中国带往日本的。

  风筝传入日本后,原是作为同事方面传递讯息之用,直到江户时代才在民间流传开来。早期的 风筝多为长方形和金半圆形,上面没有任何装饰。到了明治时代,浮世绘的画风已形成日本风筝的 独特风格,让风筝的艺术与欣赏价值更为提高。

  韩国:风穴风筝独树一帜

  

篇二:中国风筝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风筝的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上河中心小学 教师:李妍 一、设计意图:

  春天是放风筝的好季节,看着宽阔的操场,同学们提出,我们来研究风筝

  吧,风筝里也有很多学问。虽然一些学生会放风筝,但是对于风筝是如何产生

  的,风筝的分类,风筝是怎样做成的等等问题却了解甚微。综合实践活动具有

  生成性,它特别强调要把学生的兴趣、动机、爱好置于核心地位。既然是学生

  喜欢的,效果一定也会好。于是我们班就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了对风筝的研

  究,取名:“风筝的文化”,通过本次活动唤醒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激发学生

  的创新精神。

  二、活动准备:

  1、学生自愿组合成立研究小组,民主选举小组长。

  2、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了解有关风筝的文化知识及制作方法。

  3、学生结合研究过程中得到的体验写收获与体会。

  4、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制成手抄报。

  三、设计思路:

  将整个活动分为:

  (一)指导学生设计方案。

  (二)多渠道搜集资料,交流资料。

  (三)放风筝比赛

   (四)设计、制作风筝比赛

  四、活动成果形式:

  1、学生收集的相关资料及照片 2、学生设计制作的风筝 3、各小组制成的手抄报

  五、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风筝的有关知识,学会放风筝的技巧,以及制 作简单的风筝。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整合信息的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相互合作,体验到小组合作的成功与快乐。

  六、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也让他们喜欢上了综合实践活动。我 觉得活动不应该过于看重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 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 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有所得,活动也就起 到了作用!而且学生的活动主题需要有一定的探究性,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 疑惑和经历一定的困难,疑惑和困难需要通过思考和探究去发现,失败和成功 一样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它的开展不仅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也应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指 导者;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或做法,老师应给予赞赏,让他们的自信转化为行

   动,促使形成再研究的愿望,达到良好的愿学循环;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 要在每次活动后反思自己的所得与所失,为下次活动的进步争取成功的机会。

  附录“风筝的文化”成果展示 (一)、导入

  1、同学们,这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班开展的第一个活动是什么 呀?(研究风筝)

  2、谁来说说我们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呢?(春天是放风筝的好季节,同 学们都特别想放风筝)

  3、围绕这个课题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制定活动方案,搜集资料,放风筝,做风筝,写感受) 4、同学们,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交 流汇报一下。

  (二)、汇报 收获一:搜集资料也要有讲究 小组 1:我们小组最大的收获是搜集资料时人员分工要细。一开始我们是 这样分工的:由我和刘超上网查资料,由许凯和朱冬芝问家长,由张悦和刘威 龙看书查资料。结果查到的资料很少,看书、问家长都不行,看来这样分工不 怎么好。于是我们重新分工,我和刘超查风筝的起源,由许凯和朱冬芝查风筝

   的分类,由张悦和刘威龙查风筝为什么能飞上天,这样,每人负责一个小课题, 自己想办法,查到的资料就比较多了。

  小组 2:我们组也觉得是这样,查资料的方法要自己想,交流时可以说说 是用什么方法搜集的,大家还可以学习一下。我们小组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遇 到了一些困难,网上查到了资料,但家里都没有打印机,于是我们就抄了一些。

  虽然我们搜集到的资料不多,但是我觉得大家已经很认真了。

  小组 3:确实是这样,我们小组一开始就是这样分配的,搜集到的资料比 较多。请看,这是我们把资料整理汇总出的手抄报,下面我和刘正灵就给简单 的介绍一下风筝的起源和风力与风向。

  师:看来分工搜集资料也是一门学问,看到同学们搜集了这么多的资料, 确实花了不少工夫。接下来还有哪一小组来汇报其他方面的收获。

  收获二:放风筝也需要有技巧 小组 4:我们一小组在放风筝时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瞧,这是我们拍的 放风筝时的几张照片:有的风筝一飞就飞上了蓝天,有的风筝没飞多久就一头 栽在了地上,有的风筝绕线解不开了,有的风筝不一会儿就解开来又重新飞上 了蓝天。

  生 1:对啊,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我不仅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我还发现 当风筝飞得越高,线就越紧而且飞得越稳,我就猜想,越到高处风就越大,后

   来我查到我的猜想是对的! 生 2:我在放风筝时跑得太快,还和叶波撞到了一起,很疼的。建议大家

  以后放风筝时不要靠得太紧,要注意安全。

  生 3:对啊,要离远些,我当时和张雯婷离得太近,风筝还绕线了,后来

  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解开的。

  小组 5:这是我们一小队画的“风筝漫画”。我们观察同学们放风筝时的

  一些表现,用一本书或看电影的方式画了下来,还分类出了张手抄报,漂亮吧! 师:放风筝是一件有益身心的活动,不过也要有技巧,许多同学在放风筝

  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不过失败了也不要紧,失败是成功之母,对吗?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象。(学生制作风筝的片段)

  收获三:制作风筝展我风采 师;看完之后,同学们一定很想说些什么吧,下面就请各个小组来介绍一 下你们小组的作品及感受。(小组介绍时电脑出示那一小组的制作场景) 小组 1:我们小组制作风筝的第一步就是剪布。在一块大布上,量好大小, 用剪刀剪下来后就需要缝,我们把边上的布折出一个可以穿棒的洞,用针线缝 好 。接下来就是中间的棒,我们像买的风筝一样,把棒用透明胶固定在中间, 又考虑到了穿线,蒋少波剪出一个三角形,压在棒下面,把风筝对折,沿着棒 缝好了。最关键的就是这根棒,我们小组的人都在想,怎样能把棒固定在上面

   呢?蒋少波想了一个好主意,我便按照他的办法剪下两块长布条量好位置,把 它对折缝了上去,两端都有,棒就可以穿进去,这样风筝就做好了,我们还给 它取了个名字,因为风筝的底色是白色的,而且我们小队的名字叫“白天使小 队”,所以风筝就叫“白天使”。

  小组 2:我们小组制作的风筝材料是塑料纸和小棒。我们一小组是第一个 制作完工的。不过在试飞的过程中发现,它老是往下掉,于是我们就找失败的 原因,又请来老师帮忙,总结出可能是中间的小棒太靠后了,重心不稳。在大 家的努力下,我们进行了修改,第二次试飞,大家都挺紧张的,居然成功了。

  看着飞在空中的风筝,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小组 3:刚才几组制作的风筝都成功的飞上了天。不过我们组制作的风筝 放飞失败了。但是我们的制作方法好象和他们一样。我们分析可能是因为布没 有缝好,木棒太重,不协调,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但我感到我们小组的成员 还是挺齐心的,没有怪来怪去。

  师:同学们,你们能来帮忙分析一下吗? 生 1:一个原因可能是线没缝好,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是中间小棒位置不 对,中心不稳。

  生 2:我也觉得是小棒的问题,你看那小棒都出头了。

  ……

   小组 4:我们小组的风筝虽然比较小,但是却成功的飞上了天。我们给它 也取了个名字叫“小飞机”。这个风筝是我们合作的成果,要是我一个人完成 那时不可能的,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合作力量大。

  …… 师:看着这些风筝,老师仿佛看到了未来的一个个小小设计师,真的很能 干。同学们,我们放了买的风筝,也放了自己制作的风筝,两次放飞,有什么 不同的感受呢? 生 1:我觉得放买的风筝很没劲,放自己做的风筝很自豪。

  生 2:买的风筝花钱多,自己做的风筝不要花什么钱,还学到了本事,放 起来就更高兴了。

  生 3:放买的风筝总觉得自己的风筝不如别人,但放自己做的,就觉得自 己的比别人的好! 师:看来同学们对自己做的风筝还是很自豪啊! (三)、评价 1、我们刚才从三方面谈了本次活动的收获,搜集资料也要有讲究,有学 问,放风筝也需要有技巧,还要有合作,从制作风筝的过程中,老师看到了一 个个能干的自我。活动最后,我们班还做了什么呢?(“评活动小能人”)谁来 介绍一下怎样评出来的。

   2、介绍评价表的操作。

  3、为“活动小能人”颁发证书。

  (四)、活动小结 师: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也希望在下次的活动中仍 有快乐的体验,我们班的“活动小能人越来越多”。

  

篇三:中国风筝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风筝的文化底蕴

  风筝的文化底蕴

  本论文是关于风筝的文化底蕴的优秀论文,对正在写这一方面论文的写作 者由一定的借鉴作用,欢迎大家参考!

  摘 要:风筝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一直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风筝文化逐步成为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 与中国的习俗、节日、文化融合使风筝的内容更加丰富,最终形成具有浓郁东方文 化色彩的中国风筝文化。

  关键词:风筝 风筝文化 民俗文化

  风筝是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的一项群众性体育娱乐活动。我国是风筝历史 最为古老悠久的国家之一,放风筝是老幼皆宜、健康身心的娱乐性体育活动。它既 能就地取材、制作方便、容易普及,也可以精细制作,显示不同民族的精湛工艺水 平和美术构思。近年来,由于放飞技术的发展,风筝日益成为竞技性很强的体育活 动。所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放风筝也逐渐成为国际友 谊交往和文化体育交流受欢迎的媒介。

  风筝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大约在十二世 纪,中国风筝传到了西方,从此,这项古老的活动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发展,形成 各有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特色。可以想象,人类在开始发明风筝的时候,一定是 在追求一种神奇。一种能由人类自己驾驭的飞起物,足以让人高兴至极。因为那时 毕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风筝开始寻找运用之路, 具有传统历史的中国文化开始向风筝这一工艺中融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将神话故 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国大江南北的 土地上,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越是历史久远的东西,留给后人的悬念 越多。像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很多追宝寻艺的故事,也只是小说中的内容,很难考究 其历史的真伪。风筝,在中国的历史上,在过去的历史上,一直被视为是一种“雕 虫小技”。在历史记载的文史资料中,有关风筝的内容很少,人们仅能从为数不多 的文字记载中寻觅风筝的起始源头。

  1 风筝的起源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三种传说: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 说;三是飞鸟说。但就风筝起源于中国的结论,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

  1.1 斗笠、树叶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 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也就地取材,多用 柔软的树皮纤维。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 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 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树叶说来自于中国南方一 带。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 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中国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 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

  1.2 帆船、帐篷说

  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已久,早在公元前 2000 多年就被用于生产。后来又 有了帆船。传说禹时船上已有了风帆。帆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仿照帆的原 理,扎起风筝放飞。还有人说,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风筝是人们模仿大 风刮起帐篷在空中飘扬的现象制造出来的,之后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1.3 飞鸟说

  从目前的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 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因而有人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 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 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风筝因此而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风筝起源于中国,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风筝又名纸鸢、 纸鹞等,至今已有 2000 多年历史。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 的。据中国的史料《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 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 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2 风筝文化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 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 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 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 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 寿、喜庆等愿望。它因物喻义、物吉图案,将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题鲜明突 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对凤鸟迎着 太阳比翼飞翔的图案,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 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中国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大体 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案为多。

   2.1 求福:人们对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与“遍福”、“遍富” 谐音,尽管它形象欠美,但经过充分美化,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以蝙 蝠为图案的风筝比比皆是,如在传统的北京沙燕风筝中,以“福燕”为代表,在整 个硬膀上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风筝有“福中有福”、“福在眼 前”、“五福献寿”、“五福捧寿”、“福寿双全”、“五福齐天”、“五福献 寿”等,周代《洪范》篇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 五曰考终命。“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夭。按五福寓意, 福已包含富和寿。其它的求福吉祥图案还有“鱼”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 搔杖,专搔手够不到的地方,因能尽如人意而得名)。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还有 “连年有鱼”、“喜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百事如意”、“必定如意”、 “平安如意”等。

  2.2 长寿: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寄寓和祝颂长寿的图案很多:

  有万古长青的松柏,有据说能享几千年寿命的仙鹤及色彩缤纷的绶带鸟,有据传食 之可以长命百岁的“仙草”灵芝和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达 长寿的“寿”字有三百多种字形,变化极为丰富。源于佛教的“万”字纹样,寓 “多至上万”之意。在沙燕风筝中,腰部的图案就多为回转“万”字纹样。与此有 关的吉祥图案还有“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等。

  2.3 喜庆:表达人们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喜 喜”是人们常见的喜庆图案。喜鹊是喜事的“征兆”,风筝中有“喜”字风筝, “喜喜”风筝碰等,与此有关的风筝和吉祥图案有:“喜上眉梢”,“双喜登 眉”,“喜庆有余”,“福禄寿喜”,“双喜福祥”。喜庆图案颇具情趣的还有百 蝶、百鸟、百花、百吉、百寿、百福、百喜等图案,如“百鸟朝凤”。寓美满婚 姻、夫妇和谐的还有鸳鸯图案风筝等。

  2.4 吉祥:龙、凤、麒麟是人们想象中的瑞禽仁兽。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 征,后来以龟背纹代替。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关于龙的话题,中国是个尚龙的国家, 在我们国家里龙是有着特别的意味,龙是有着鹿角、牛头、蟒身、鱼鳞、鹰爪的神 奇生物,被视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以瑞禽仁兽及其它物象构成的传统吉祥图案 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彩凤双飞”、“百鸟朝凤”等。中国传统风筝 ――龙头蜈蚣长串风筝,尤其是大型龙类风筝,以其放飞场面壮观、气势磅礴而受 人喜爱。

  3.民俗文化对风筝的巨大影响

  民俗文化是传承文化,是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民俗的社会 现象。风筝,作为一民俗事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与诸多民俗事象有着 密不可分的联系,受着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这既表现在风筝的题材方面和扎制绘 画方面,也表现在风筝的放飞方面。动物是风筝题材的重要方面,天上飞的,地上 跑的,水里游的,无所不有,如龙风筝、凤风筝、仙鹤风筝、孔雀风筝、鹰风筝、 燕子风筝、鸳鸯风筝、蝴蝶风筝、麒麟风筝、狮子风筝、十二生肖风筝、鱼风筝等

   等。这些大量的动物题材的风筝的出现,应该说与对动物崇拜是分不开的。例如, “龙”风筝和“凤”风筝的出现,确切地说是人们对“龙”和“凤”崇拜的具体体 现。龙,是人们幻想的动物,传说中的四灵之一,是掌管雨水的神,《山海经》中 有“应龙畜水”,“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之说。龙能给人带来祥瑞,具有变 化的神力。在上古神话中,人们则把黄帝的形象和龙联系在一起。《左传・昭公十 七年》记:“太昊氏(伏羲)以龙纪,故以龙师而官名。”《补三皇本纪》载:“炎 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阙里志・古冢》有 “黄帝生寿丘”的记载。炎黄子孙便自认为是龙族,龙的后代,龙的传人。云南哀 牢少数民族以“龙”为图腾标志,世代相续,皆身画龙,衣加尾,以示为龙的后 人。龙还是封建社会皇权的象征。今天,人们仍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对 “龙”的崇拜,产生了“龙文化”,便有了以“龙”为题材的“龙”风筝。

  风筝在艺术家眼中是工艺品,因为它是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它的出现源于 人们对天空的好奇与渴望,两千多年前,它承载了古人的梦想乘风而起,从此期望 自由的心得到慰藉;而后它不仅担负起通信的重任,还渐渐将文化、娱乐、健身融 于一身。千百年来,尽管风筝的形式不同,但是,它却一直与中国的民俗保持着密 切的联系。因它生自民间,所以具有质朴健康、寓教于乐的特点。在人们孜孜不倦 地追求独特民族审美观与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像其他文化现象一样,风筝在审美风 格方面也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区不同,风筝的风格也各有千秋,唯其如此,风筝 的王国才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

  4.结语

  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 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 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 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了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 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参考文献:

  [1]柴茂智.风筝.北京出版社,1991.

  [2]梁俊雄.试论我国民间节目的体育文化特征.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3.

  [3]朱鹰.风筝.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4]徐艺乙.风筝史话.北京工业美术出版社,1997.

  

篇四:中国风筝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风筝文化

  曾有古诗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 风放纸鸢。是啊,开春三月,杨柳依依,微风拂面,正是放风筝的好时段,在我 的家乡——鸳都潍坊,每年的四月二十日便是国际风筝节,每到那一天,体育场 上会有歌舞晚会和焰火晚会,在潍城区的浮烟山上也会有放飞比赛、万人放飞活 动等,是潍坊最重大的节日。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古时候称为「鹞」, 在北方却称之为「鸢」。其实最早的风筝并不是玩具,而是用于军事、通讯上。

  唐代晚期,因为有人在风筝上加入了琴弦,风一吹,就发出像古筝那样的声音, 于是才有了 “风筝”的叫法。直到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 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因此可以推断,中国的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了。

  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从古至今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 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龙凤呈祥”、“百鸟朝凤” 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直至今日,潍坊、开封、 北京、天津、南通、阳江也并称为中国六大传统风筝产地。

  风筝,其实是集游艺、竞技、娱乐、民俗为一体的。从它身上,我们可以看 到民俗文化的一个侧面。民俗文化是传承文化,是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一种民俗的社会现象。风筝,作为一民俗事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 而是与诸多民俗事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着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这既表现 在风筝的题材方面和扎制绘画方面,也表现在风筝的放飞方面。动物是风筝题材 的重要方面,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所不有。如:仙鹤风筝、孔雀 风筝、十二生肖风筝等等。这些大量动物题材的风筝的出现,应该说,与动物崇 拜是分不开的。动物崇拜,是信仰民俗的组成部分。人们对动物的崇拜,大体分 为两种:一种是原始图腾信仰,一种是对动物精灵的崇拜。而且风筝还是一些礼 俗的极好“载体”。其中关于庆寿、贺喜方面的风筝就有数十种,像鸳鸯风筝、 日月龙凤风筝、龙凤呈祥风筝等等,则是用来表达对新郎新娘的良好祝愿。人们 不但将这些风筝送上蓝天,还精工细做,作为“寿礼”、“贺礼”相赠,潍坊的风 筝就是具有这样的特色。

  今日的潍坊风 筝艺术品种繁多,由于风筝艺人和各行各业的风筝制作者不

   同的生活阅历、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的知识结构,形成了不同体系和流派,大体 有如下三种:

  一、传统民间派

  潍坊民间风筝,从历史上看,是相对宫廷风筝和艺匠风筝而言的,在现代, 则是相对现代新式风筝而言的。其特点是:(1)、民间风筝的制作者,多数是农 民和手工艺人,一般地说,在艺术上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他们按照自己对生活 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习惯,无拘无束地表达理想和愿望。他们的风筝,无论是造型、 用料、色彩的配置和制作风格,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2)、民间风筝大都是结合清明、重阳节这些传统节令制作的,所以其主题是有 选择的,形式讲究装饰性. (3)、民间风筝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蔑扎纸糊,不甚讲究,但风格粗犷,不矫揉 造作. (4)、民间风筝受地域性文化、经济、风俗习惯的影响,而且在制作中往往相互 观摩、磋商,加之祖传、世袭的因素,所以, 民间风筝带有古老传统的色彩, 实际上是一种集体创作。

  二、传统艺匠派 由于出现了卖风筝的生意,专职风筝艺匠也就应运而生。在潍坊历史上,甚 至有不少知名画家也参与风筝的绘制乃至设计制作,使潍坊风筝中出现了十分考 究的精品。当然,这些精品,一般人玩不起也买不起,而买这些风筝的有钱人, 往往提出要求,向艺人订作,这就是那句流传下来的谚语所说的情况“七分主人 三分匠”。另外,在新旧朝代更换期间,一些宫廷风筝艺人流落民间,也促进了 艺匠派风筝的发展和提高,使其带有宫廷风筝庄重、华贵的特点。传统艺匠派对 潍坊风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它使潍坊风筝从一般的玩具,上 升为有价值的工艺品,成为潍坊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现代创新派 近年来,由于广大专业美术工作者、科技人员、工人、城镇居民踊跃参加风 筝活动,充分发挥了现代工艺、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在继承传统风筝的基础上, 创造出了崭新的现代风筝。现代风筝的主要特点是重视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 造型简洁、明快、清新、巧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而国家也非常重视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保护,2006 年 5 月 20 日,潍坊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对中国的风筝来说,国外的风筝也各有各的特点:

  首先来说说日本风筝,它的浮世绘风格可谓是相当独特独特。风筝传入日本的时 间,一般以为是在中国唐代时,通过遣唐使从中国带往日本的。风筝传入日本后, 原是作为同事方面传递讯息之用,直到江户时代才在民间流传开来。早期的风筝 多为长方形和金半圆形,上面没有任何装饰。到了明治时代,浮世绘的画风已形 成日本风筝的独特风格,让风筝的艺术与欣赏价值更为提高。

  其次是韩国的风穴风筝独树一帜。韩国自行发展出代表性的风筝——风穴风 筝,这是由米字结构的风筝转化而来。一般的米字风筝是以十字交叉与对角线交 叉的骨架结合在一起,加强结构与增加受风。而韩国的风穴风筝更进一步地在平 面上挖一个风穴,巧妙地运用受风与排风的位置,让背风转为浮力,使风筝的动 作更为灵活,属于打斗风筝的一种。

  接下来是泰国的风。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泰国的风筝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之 为鸟筝,女筝称之为鱼筝。鸟筝一般有 2 米高,又叫“猜朗康”;鱼筝形如钻石, 也称“白宝”,放飞时要由 7 个女子操控。每年 2 月~4 月是传统放风筝季节,常 举办多风筝赛会。

  还有荷兰曾造出世界最大的风筝。在 1984 年,荷兰展示一只世界上最大的 风筝,无骨架,以尼龙布制成,放飞前要先充气,并由 8 吨的汽车牵引才能顺利 升空。

  而最奇特的要数英国的风筝监视潜水艇。在英国,风筝原先是作为航空学的 装置之一。20 世纪 20 年代,以风筝进行广告宣传已是常见的宣传手法,而二次 大战中,英国曾用风筝载人来监视德国潜水艇的活动。20 世纪 40 年代,英国海 军还曾把风筝作为防卫空中攻击的装置配置在驱逐舰上。

  最后是美国。放风筝在美国被视为一种老少咸宜的体育活动,所流行的风筝 多为尼龙布制,不怕风吹雨淋。1956 年发明软体风筝后,不仅放飞时只靠尼龙 布或塑胶材料来支撑,更可将风筝折叠起来,携带相当方便。现在相当流行的特 技风筝,据说就是根据导弹射击试验的靶机设计出来的。

   4

  

篇五:中国风筝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风筝文化的底蕴

  风筝,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直融于中 国传统文化之中。风筝文化逐步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与 中国的风俗、节日、文化融合使风筝的内容更加丰富,最终形成具有浓郁东方 文化色彩的中国风筝文化。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三种传说,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 说;三是飞鸟说。但就风筝起源于中国的结论,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直公认 的。

  风筝的制作步骤可简单分为三大步:

  扎、糊、绘。

  扎:

  一、选材:

  中国风筝的骨架制作以各种竹材为主,辅以苇子,高粱杆等。现代开始用 木材、玻璃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或轻金属。

  二、劈竹、削竹(省略) 三、弯竹:

  竹材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它的结构变软,很容易弯曲,在弯 曲状态下冷却便可定型。利用竹材的这个特性,便可制作出各种弯曲复杂的零 件来。中国风筝的玲珑精巧也和使用这种可以任意弯曲的竹材有关。

  1."热源:

  可使用各种热源加工竹材,传统中国风筝制作中使用蜡烛和煤油灯。后者 可调节火焰的大小·又有玻璃罩集热,所以更好使用。弯大竹要用酒精或汽油喷 灯加热。现在弯较小的竹条使用焊接用的电烙铁,效果很好。因为它没有明火 只辐射热,同时竹条可以靠在它上面弯曲,比在火焰上悬空弯曲要容易得多。

  1/8

   2."弯曲方法:

  (1)预热:

  在热源上把竹条均匀地加热到一定的温度。预热不能过急,要设法使竹条 的内部也被加热,而外部不能烧焦,这就要不停地转动竹条,并来回移动,使 其各部逐步加温。这过程视竹条的粗细而定,一般细条时间短,粗条就长一 些。

  (2)弯曲:

  预热到一定温度后,竹条变软,便可弯曲。但弯曲要适度,过急则会弯 断,使零件报废,过慢竹条冷却则弯不到家。因此要掌握好时机,稳准地弯 曲,最好一次成功。在电烙铁上弯曲时可一段段地进行,最后弯成一个较大的 弧形,小弧形则一弯而成。竹皮向外弯曲容易,竹皮向内弯曲困难。

  (3)定型:

  弯曲后可把竹条放入冷水,使其冷却定型。定型后可能有少许回弹,因此 在弯曲时,可比图纸需要的弯度更大一点,回弹后正好合适。

  四、连接:

  把各个竹条零件连接在一起,组成风筝的整体骨架。连接的方法(很多, 其中在传统中国风筝制作中使用最多的是绑扎,其实除“扎”之外,还有扣楔、 活头、插接等。

  1."绑扎:

  绑扎的材料有线、麻皮、纸和纺织品的条。传统的中国风筝精细的用线。

  成批生产的用麻皮和纸边或绢条(糊风筝裁下来的边条)绑扎。现代的大中型 中国风筝在接口涂胶后,用带胶的无纺布条绑扎,强度很大。风筝骨架上竹条 的接头很多,各种各样都有,归纳起来不外乎垂直、平行和倾斜三种连接方 式。

  (1)垂直连接:

  2/8

   可分为:

  交叉接、卡接和搭接三种。交叉接简单,但强度不大,而且骨架不平。交 叉接一般用十字绑线法。卡接时要有一根条劈开,卡在另一恨条上,强度不如 搭接,但比交叉连接骨架平些。搭接时要有一根条弯曲 90 度,但强度大,骨架 平,可用平行绑线法。

  (2)平行连接:

  分斜口接和搭口接两种。两根相接竹条互切斜口,对在一起再绑扎叫斜口 接。这样既平整又美观,但斜口的长度要在竹条厚度的 6 倍以上,才有足够的 强度。搭口接既简单,强度又大,但两条有一个面不在同一直线上。

  (3)倾斜连接:

  倾斜连接与垂直连接类似。只是角度不同,因此乃可用交叉、搭接和卡接 三法。

  2."扣楔:

  这是天津风筝所常用的一种传统连接方法。这是一种在纵向骨架上的打 孔,而横向骨架穿孔联接的方法。这和连接用在制作旋转体的风筝部件很有 效,如鸟、虫的肚子、花篮、灯笼等。

  3."活头:

  为了折叠的部分,要作成活动的接头,叫做“活头”。在中国风筝里最常用 的是套锁活头。它的构造是两条搭接,中间以一横轴相连,两端各有一金属环 套。环套松开,两条可折;环套套紧两条的接头两端,则两根竹条便成一根张 开的竹条一样。

  4."插接:

  风筝上有一些可拆装的零件,需要插接。最常用的传统方法是套管插接, 小型风筝用苇管,中型风筝用竹管,大型风筝要用专门制作的套管连接。制作 插管

  3/8

   时要考虑到插紧后的摩擦力和抗弯曲力,所以插管必须有一定的长度,不 能太短。

  糊:

  糊之前

  1.取形:

  风筝上平面部分取形容易,只要把蒙面材料铺在风筝图纸上绘下外形来就 完了。但在风筝上有很多曲面,如沙燕的翅膀,就是一个复杂曲面,取形时必 须先用一张纸放在沙燕翅膀的骨架上比好,并沿边缘剪下来,然后再按纸样绘 在蒙面材料上。

  2.留边:

  下料时必须略大于纸样的边缘,而且要比糊蒙面时所用的卷边稍大一些。

  3.纹理:

  不论是纸还是纺织品,大都有自己的纹理方向,下料时一定要考虑纹理, 务必使风筝左右的纹理对称,而且尽量避免使用倾斜的纹理。

  糊过程中:

  1."涂胶:

  糊纸前,往往先把胶涂在骨架上。糊纸、绢时,目前最好的胶是乳胶(聚 醋酸乙烯乳液),而胶的浓度要看所糊材料而定,原则上讲,所糊的材料越 薄,不要很大强度的,可用稀一点的胶水。所糊材料强度大,要求胶合强度也 大的,胶水要浓一些。涂胶最好用毛笔轻轻涂在骨架上,胶要均匀。要注意一 些骨架的角落里不要积留很多胶水,这会使蒙面不平整。

  2."蒙面:

  往涂好胶的骨架上蒙面要准确地放在骨架上,尽量少移动。否则会把胶擦 掉。蒙面在骨架上要平整,各处的松紧程度要相向,绝不能有的地方紧,有的 地方松,这会引起风筝的扭曲变形,严重影响飞行。蒙面的骨架上定位后,要

  4/8

   用手轻压四周,使蒙面与骨架贴牢,但不忙卷边。因为在胶未干前卷边会造成 四周拉紧不均的现象。

  4.边缘处理:

  在把蒙面粘在骨架上以后,边缘的处理是糊风筝这道工序中的一个重要步 骤。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1."切边:

  当风筝不大,而蒙面与风筝骨架的胶合强度很大时,可直接用刀子把剩余 的边缘切掉,叫“切边”。

  2."卷边:

  当需要增大强度,则把多余的边缘剪下一部分,留一部分涂胶后卷过来, 叫“卷边” 3."缝边:

  当需要更大的强度时,卷边后还要把多余的部分缝上,叫“缝边”。

  4."粘边:

  当用塑料薄膜蒙面时,它与骨架的粘合强度往往不够用,而又不宜缝合 时,就要用把多余的边缘卷过来再粘合的方法,叫“粘边”。

  5."校正:

  在蒙面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检查风筝骨架的正确位置,发现有扭曲,不对称 等情况要随时校正,否则等整个风筝糊完以后再发现问题就不易校正了。

  绘:

  1."描线:

  准备好有底色或无底色的蒙面材料以后,就可以开始绘画了。画前先要在 白纸上用墨线绘好 1/1 的“大样”,各细部花纹都要绘出,只是不用上色。把准

  5/8

   备好的蒙面材料铺在“大样”上,用毛笔勾出全部线条来,根据图案的要求,有 黑边的全用墨线勾出,大黑面用墨染好,个别图案是白边或色边的用白粉或颜 色勾出。对于描线的要求是:

  准确,均匀,流畅,对称。

  2."染色:

  指着色。对于没有矾过的“生纸”、“生绢”在勾画的图案上着色之前,先要在 着色部分用笔上一遍胶矾水,待干后再上色。凡较大面积地着色,尽量多选用 透明水色,小面积着色可用不透明的颜色。如在特殊情况下,要大面积地着不 透明颜色时,一定不可上得太浓,太厚,否则会引起蒙面的局部僵硬或局部抽 缩,使整个蒙面无法使用。

  3."修饰:

  指染完色以后的修饰和勾勒方法与绘画同,这里就不详述了。

  最后要提及的是“糊”与“绘”的先后问题。绘制中国风筝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方 法:

  1."先糊后绘:

  这是民间艺人的传统做法之

  一。"他们先用白纸糊在风筝骨架上,然后用调过胶的锅烟,直接往风筝上 绘画黑色的部分。图谱都是在他们头脑里想好的,不用事先打底稿。待黑色干 后,再用色笔在适当的地方涂色。最后适当地修饰一下,风筝便绘好了。这种 绘制像绘制民间粗瓷上的花纹一样,要有熟练的技巧。绘制出来的纹样滞洒奔 放,是中国民间风筝的精品,可惜现在流传下来的已经不多了。

  2.先印再糊,最后填色:

  为了便于大批生产,中国风筝艺人把风筝的绘制方法与民间木板年画的制 作相结合,形成了这种先用木板印出黑色条纹,再糊在风筝骨架上,最后用人 工填色或勾出几条最见笔锋的线条的方法。这种方法广泛地用于大批生产的民 间风筝上。如天津杨柳青、山东柏家埠的

  6/8

   风筝都是这样绘制的。

  3.先绘后糊:

  这是单件生产,制作精细的风筝可用的方法。近年来,中国的风筝爱好者 和国内生产风筝的厂家,大都使用这种方法绘制风筝。绘制的步骤如下:

  (1)准备好风筝蒙面的展开图,并把设计好的纹祥用墨线画在上面。

  (2)裁好蒙面纸(或绢等),放在展开图上,用铅笔把纹样勾描下来 (3)根据纹样和颜色,分先后在蒙面纸上涂色,勾线和精绘。颜色干后, 用熨斗熨平。

  (4)把蒙面纸仔细地蒙在风筝骨架上。这里要特别注意接口部分的纹样, 要拼准、对齐。

  (5)最后修饰。

  具体制作各类风筝,一定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对称 不论扎制哪种风筝,均要求两侧必须对称。所谓对称,即风筝的两侧在形 状、重量及软硬度均应一致。否则,风筝不能起飞或飞起来也会栽头。

  二.体轻 实践证明,同样的风筝体轻者二级风即可放飞,反之则不能。其次,蒙面 尽量用轻而细密的面料。彩绘用轻而透明的颜料,如品色、国画色,水彩,尽 量少用粗重的广告色。

  风道 除了上述两点,重点的是风筝的两侧要有风道。所谓风道在风筝的两侧, 各有一凹陷呈槽状结构,此结构可将吹向风筝的风,分流两侧灌出,如此形成 左右两条风柱。如果风柱相等,他能夹制风筝不得左右摆动。对风筝起稳定作 用。

  7/8

   提线或脚线 风筝不爬高或扎头,调节提线即可解决,风拴提线的重要,风筝种类多种 多样,提线有的只拴一根,多则拴十根,甚至一百根,一般常见 2-3 根,不论 提线多少,总的拴法是,上提线要短于下提线,与其风筝面间的夹角一般为 85 到 120 度。其目的是使风筝有迎角,易起飞。

  制作一只绚丽多彩、新颖别致的风筝也是一种创造。当人们眺望自己的作 品摇曳万里晴空时,专注、欣慰、恬静,这种精神状态强化了高级神经活动的 调节功能,促进了机体组织、脏器生理功能的调整和健全。双目凝视于蓝天白 云之上的飞鸢,荣辱皆忘,杂念俱无,与保健气功的作用异曲同工。其效应符 合传统医学的修身养性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的断代,已经 360 多年。由于我们在很长时间内不能以开阔 的胸怀理解资本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文明一直保持一种强烈的警惕性,不能积 极地学习西方文化那些先进成果,结果反过来损害了我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进 程。

  由小见大,风筝的复兴将带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将传统文化继承,吸 收,创新才能将我国传统文化推陈出新。更符合现代社会的环境,与社会发展 的要求。

  8/8

  

篇六:中国风筝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风筝

  KITE

  毛远洋

  JOHNSON MAO

  Sanlihe #3 Elementary School Beijing, China

   风筝的起源 The Origin of Kite

  风筝最早是中国人发明的.

  Chinese invented the first kite.

  古时称为“鹞” yào ,北方称 为“鸢” yuān.

  In ancient time, kite was called “sparrow hawk" and also was well known as "glede" in northern region of China.

   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 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在鲁 山(今山东潍坊境内),“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 一日而败”。这是说墨子研究试制了三年, 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 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 (或“木鸢”)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也 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约纪元前300 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 China, there was a philosopher named “ Mo Qu” (478-392 B.C.) in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He spent three years made a wooden glede that could fly in the air. He flied his wooden kite in Shandong Province of China, but it crashed just in one day. That wooden glede was the first kite in China and also same in the world. It’s over two thousand and four hundred years from now.

   墨子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公输班(也称鲁 班),<墨子‧鲁问篇>中说,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 设计,用竹子做风筝。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 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 达三天之久。<鸿书>上说:“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Mo Qu taught his student Lu Ban how to make a kite. According to an ancient book “Mo Zi”, Lu Ban inherited his teacher’s skill and created his own design of a bamboo kite. He split bamboo into strips, heated them with fire and shaped them. He made a magpie shaped bamboo kite. That kite was able to fly in the sky for three days. The historical book “Hong Shu” said, Lu Ban made a kite to spy neighbor Song’s territory for military purpose.

   风筝的用途 Usage of Kite

  最初风筝常被利用为军事工具,用于三角测量 信号、天空风向测查和通讯的手段。

  Kite was used for military purpose initially, like measuring distance and locating target, testing wind, and sending signal for communications.

   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郑于宫 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 后于鸢首以竹为,使风入 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 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

  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According to an ancient books: In the period of Five Dynasties in China, Li Zheng made a kite in imperial palace. A bamboo whistle was tied to a paper kite. It made sound like Zheng (a 2125 string plucked instrument) while wind passed through. Since then, kites that could not give out sound called “paper glede”, others were called “Feng Zheng” (Feng means wind, Zheng is the music instrument).

   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 《百子图》里都有放赐筝的生动景象。

   Song Dynasty artist Zhang Zeduan demonstrated a vividly image of playing kite in the ancient time on his panoramic painting “Along the River During the Qingming Festival”; and Su Hanchen from the same period of time did the same on his painting of “Hundred Kids”.

   唐代时,风筝传入朝鲜、 日本等周边国家. 十三世纪时,意大利马 可· 波罗自中国返欧后, 中国风筝始传到世界各地。

   In Tang Dynasty, kite was introduced to China's neighboring countries like Korea and Japan. In 13th century, an Italian explorer Marco Polo introduced kite to Europe , and since then, kite was introduced to all over the world.

   唐代诗人高骈写有《风筝》一诗:

  “夜静弦声响碧空, 宫商信任入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 又被风吹别调中。”

   Tang Dynasty poet Gao Pian’s poem - “Kite”:

  “Strings sound the blue sky in a silent night, Wind brings tunes coming right; Vaguely resembles a melody to listen, Also it mists into breeze might.”

   风筝的制作

  风筝的形状:

  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鸟、昆虫、 动物及几何立体等; 而图案方面,主要由个人 喜好而设计,有动物、蝶、飞鸟等,琳琅种 种。风筝的建造材料除了丝绢、纸张外,还 有塑胶材料造的,骨杆有竹篾,木材及胶棒 等。

   How to make a kite

  Shapes of kite:

  Designs often emulate natural creatures, like insects, birds, animals and three-dimensional forms. Graphic deigns are various based on individual interests, such as promotional marks, animals, butterflies, birds, and etc. Kites are mainly made with silk, paper, and also can be made by plastic materials. Kites’ frames can be made with bamboo strips, wooden materials and glue.

   风筝用细竹扎成骨架, 再糊以纸或绢,系以长 线,利用风力升入空中。

  To make a kite, you need to make a frame first. Frames usually made with thin bamboo strips. Next, paste paper or silk onto frame, then tie a long thread. It flies into the sky by wind force.

   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硬 膀”和“软翅”两类, “硬膀”风筝翅膀坚硬, 吃风大,飞的高;“软 翅”风筝柔软,飞不高, 但飞的远。

   There are two major types of kites - “hard-wings” and “soft-wings”. Kites with hard wings fly higher than the kites with soft wings, because hard wings can stand greater windpressure. However, the kites with soft wings fly further.

   传统的中国风筝技艺包括“扎、糊、绘、放”

  “扎”即要达到对称,左右吃风面积相当, 又包括:选、劈、弯、削、接;

  “糊”即要保证全体平整,干净利落, 又包括:选、裁、糊、边、校;

  “绘”即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 又包括:色、底、描、染、修;

  “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 又包括:风、线、放、调、收。

   Techniques for making Traditional Chinese Kites: “Tie, Paste, Paint, Fly”

  “Tie”- make a frame. Need to make it symmetrical, balance, so that both wings will receive same air pressure. Include: select, split, shape, chop, and connect;

  “Paste”- glue a piece of paper or silk onto the frame. Need to make it flat and neat. Include: select, cut, glue, edge check, and adjust;

  “Paint”- draw an image. Need to paint clear image with details, so that it can be seen from far away, and looks vivid. Include:color, background, trace, paint, and modify;

  “Fly”- fly a kite. Need to adjust string’s angle according to wind. Include:wind, string, release, adjust, and retrieve.

   在风筝的发展过程中, 具 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 化开始与风筝工艺相融, 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 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 上, 从而形成了独具地方 特色的风筝文化。

   Through history of kite developm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integrated with kite craft. Chinese fairy tales, folk art, and luck characters have been used for kite designs. Therefore, an unique kite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formed.

   Do You Like Chinese Kite? Thank you!

  

篇七:中国风筝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风筝的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上河中心小学 教师:李妍   一、设计意图:

    春天是放风筝的好季节,看着宽阔的操场,同学们提出,我们来研

  究风筝吧,风筝里也有很多学问。虽然一些学生会放风筝,但是对于风 筝是如何产生的,风筝的分类,风筝是怎样做成的等等问题却了解甚 微。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它特别强调要把学生的兴趣、动机、爱 好置于核心地位。既然是学生喜欢的,效果一定也会好。于是我们班就 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了对风筝的研究,取名:“风筝的文化”,通过 本次活动唤醒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活动准备:

    1、学生自愿组合成立研究小组,民主选举小组长。

    2、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了解有关风筝的文化知识及制作方 法。

    3、学生结合研究过程中得到的体验写收获与体会。

    4、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制成手抄报。

   三、设计思路:

    将整个活动分为:

    (一)指导学生设计方案。

    (二)多渠道搜集资料,交流资料。

    (三)放风筝比赛   (四)设计、制作风筝比赛  四、活动成果形式:

    1、学生收集的相关资料及照片   2、学生设计制作的风筝   3、各小组制成的手抄报  五、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风筝的有关知识,学会放风筝的技巧, 以及制作简单的风筝。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整合信息的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相互合作,体验到小组合作的成功 与快乐。

   六、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也让他们喜欢上了综合实践活 动。我觉得活动不应该过于看重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

   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 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 教训,有所得,活动也就起到了作用!而且学生的活动主题需要有一定 的探究性,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疑惑和经历一定的困难,疑惑和困难 需要通过思考和探究去发现,失败和成功一样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它的开展不仅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也应是一个积极的参与 者和指导者;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或做法,老师应给予赞赏,让他们的 自信转化为行动,促使形成再研究的愿望,达到良好的愿学循环;不论 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在每次活动后反思自己的所得与所失,为下次活 动的进步争取成功的机会。

   附录“风筝的文化”成果展示  (一)、导入   1、同学们,这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班开展的第一个活动 是什么呀?(研究风筝)   2、谁来说说我们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呢?(春天是放风筝的好季 节,同学们都特别想放风筝)   3、围绕这个课题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制定活动方案,搜集资料,放风筝,做风筝,写感受)   4、同学们,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这节课我们就和 大家交流汇报一下。

   (二)、汇报   收获一:搜集资料也要有讲究   小组1:我们小组最大的收获是搜集资料时人员分工要细。一开始 我们是这样分工的:由我和刘超上网查资料,由许凯和朱冬芝问家长, 由张悦和刘威龙看书查资料。结果查到的资料很少,看书、问家长都不 行,看来这样分工不怎么好。于是我们重新分工,我和刘超查风筝的起 源,由许凯和朱冬芝查风筝的分类,由张悦和刘威龙查风筝为什么能飞 上天,这样,每人负责一个小课题,自己想办法,查到的资料就比较多 了。

    小组2:我们组也觉得是这样,查资料的方法要自己想,交流时可 以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搜集的,大家还可以学习一下。我们小组在搜集资 料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网上查到了资料,但家里都没有打印机, 于是我们就抄了一些。虽然我们搜集到的资料不多,但是我觉得大家已 经很认真了。

    小组3:确实是这样,我们小组一开始就是这样分配的,搜集到的 资料比较多。请看,这是我们把资料整理汇总出的手抄报,下面我和刘 正灵就给简单的介绍一下风筝的起源和风力与风向。

     师:看来分工搜集资料也是一门学问,看到同学们搜集了这么多的 资料,确实花了不少工夫。接下来还有哪一小组来汇报其他方面的收 获。

    收获二:放风筝也需要有技巧   小组4:我们一小组在放风筝时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瞧,这是我 们拍的放风筝时的几张照片:有的风筝一飞就飞上了蓝天,有的风筝没 飞多久就一头栽在了地上,有的风筝绕线解不开了,有的风筝不一会儿 就解开来又重新飞上了蓝天。

    生1:对啊,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我不仅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我 还发现当风筝飞得越高,线就越紧而且飞得越稳,我就猜想,越到高处 风就越大,后来我查到我的猜想是对的!   生2:我在放风筝时跑得太快,还和叶波撞到了一起,很疼的。建 议大家以后放风筝时不要靠得太紧,要注意安全。

    生3:对啊,要离远些,我当时和张雯婷离得太近,风筝还绕线 了,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解开的。

    小组5:这是我们一小队画的“风筝漫画”。我们观察同学们放风 筝时的一些表现,用一本书或看电影的方式画了下来,还分类出了张手 抄报,漂亮吧!   师:放风筝是一件有益身心的活动,不过也要有技巧,许多同学在 放风筝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不过失败了也不要紧,失败是成功 之母,对吗?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象。(学生制作风筝的片段)   收获三:制作风筝展我风采   师;看完之后,同学们一定很想说些什么吧,下面就请各个小组来 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作品及感受。(小组介绍时电脑出示那一小组的制 作场景)   小组1:我们小组制作风筝的第一步就是剪布。在一块大布上,量 好大小,用剪刀剪下来后就需要缝,我们把边上的布折出一个可以穿棒 的洞,用针线缝好 。接下来就是中间的棒,我们像买的风筝一样,把 棒用透明胶固定在中间,又考虑到了穿线,蒋少波剪出一个三角形,压 在棒下面,把风筝对折,沿着棒缝好了。最关键的就是这根棒,我们小 组的人都在想,怎样能把棒固定在上面呢?蒋少波想了一个好主意,我 便按照他的办法剪下两块长布条量好位置,把它对折缝了上去,两端都 有,棒就可以穿进去,这样风筝就做好了,我们还给它取了个名字,因 为风筝的底色是白色的,而且我们小队的名字叫“白天使小队”,所以 风筝就叫“白天使”。

    小组2:我们小组制作的风筝材料是塑料纸和小棒。我们一小组是 第一个制作完工的。不过在试飞的过程中发现,它老是往下掉,于是我

   们就找失败的原因,又请来老师帮忙,总结出可能是中间的小棒太靠后 了,重心不稳。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进行了修改,第二次试飞,大家 都挺紧张的,居然成功了。看着飞在空中的风筝,心里有说不出的高 兴。

    小组3:刚才几组制作的风筝都成功的飞上了天。不过我们组制作 的风筝放飞失败了。但是我们的制作方法好象和他们一样。我们分析可 能是因为布没有缝好,木棒太重,不协调,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但我 感到我们小组的成员还是挺齐心的,没有怪来怪去。

    师:同学们,你们能来帮忙分析一下吗?   生1:一个原因可能是线没缝好,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是中间小棒 位置不对,中心不稳。

    生2:我也觉得是小棒的问题,你看那小棒都出头了。

    ……   小组4:我们小组的风筝虽然比较小,但是却成功的飞上了天。我 们给它也取了个名字叫“小飞机”。这个风筝是我们合作的成果,要是 我一个人完成那时不可能的,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合作力量大。

    ……   师:看着这些风筝,老师仿佛看到了未来的一个个小小设计师,真 的很能干。同学们,我们放了买的风筝,也放了自己制作的风筝,两次 放飞,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   生1:我觉得放买的风筝很没劲,放自己做的风筝很自豪。

    生2:买的风筝花钱多,自己做的风筝不要花什么钱,还学到了本 事,放起来就更高兴了。

    生3:放买的风筝总觉得自己的风筝不如别人,但放自己做的,就 觉得自己的比别人的好!   师:看来同学们对自己做的风筝还是很自豪啊!  (三)、评价   1、我们刚才从三方面谈了本次活动的收获,搜集资料也要有讲 究,有学问,放风筝也需要有技巧,还要有合作,从制作风筝的过程 中,老师看到了一个个能干的自我。活动最后,我们班还做了什么呢? (“评活动小能人”)谁来介绍一下怎样评出来的。

    2、介绍评价表的操作。

    3、为“活动小能人”颁发证书。

   (四)、活动小结   师: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也希望在下次的活 动中仍有快乐的体验,我们班的“活动小能人越来越多”。

  

篇八:中国风筝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风筝的文化底蕴 本论文是关于风筝的文化底蕴的优秀论文,对正在写这一方面论文的写作者由一定的借鉴 作用,欢迎大家参考!

  摘 要:风筝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一直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之中。风筝文化逐步成为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与中国的习俗、节日、文化 融合使风筝的内容更加丰富,最终形成具有浓郁东方文化色彩的中国风筝文化。

  关键词:风筝 风筝文化 民俗文化

  风筝是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的一项群众性体育娱乐活动。我国是风筝历史最为古老悠久的 国家之一,放风筝是老幼皆宜、健康身心的娱乐性体育活动。它既能就地取材、制作方便、 容易普及,也可以精细制作,显示不同民族的精湛工艺水平和美术构思。近年来,由于放飞 技术的发展,风筝日益成为竞技性很强的体育活动。所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交流活动 的日益频繁,放风筝也逐渐成为国际友谊交往和文化体育交流受欢迎的媒介。

  风筝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大约在十二世纪,中国风筝传到 了西方,从此,这项古老的活动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发展,形成各有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 特色。可以想象,人类在开始发明风筝的时候,一定是在追求一种神奇。一种能由人类自己 驾驭的飞起物,足以让人高兴至极。因为那时毕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随后的发 展过程中,风筝开始寻找运用之路,具有传统历史的中国文化开始向风筝这一工艺中融入,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 在中国大江南北的土地上,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越是历史久远的东西,留给后 人的悬念越多。像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很多追宝寻艺的故事,也只是小说中的内容,很难考究 其历史的真伪。风筝,在中国的历史上,在过去的历史上,一直被视为是一种 雕虫小技 。

  在历史记载的文史资料中,有关风筝的内容很少,人们仅能从为数不多的文字记载中寻觅风 筝的起始源头。

  1 风筝的起源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三种传说: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说;三是飞鸟说。

  但就风筝起源于中国的结论,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

  1.1 斗笠、树叶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 带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据说有 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 这系绳很长,斗笠便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 成放风筝。树叶说来自于中国南方一带。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 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中国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人, 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

  1.2 帆船、帐篷说

  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已久,早在公元前 2000 多年就被用于生产。后来又有了帆船。传说禹 时船上已有了风帆。帆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还有人说, 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风筝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篷在空中飘扬的现象制造出来 的,之后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1.3 飞鸟说

  从目前的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 是以鸟的形状多,因而有人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 并以飞鸟命名的。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 求。风筝因此而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风筝起源于中国,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风筝又名纸鸢、纸鹞等,至今已 有 2000 多年历史。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据中国的史料《韩非子 外 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 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是说墨子 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 木鹞 就 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2 风筝文化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

  福寿双全 、 龙凤呈祥 、 百蝶闹春 、 鲤鱼跳龙门 、 麻姑献寿 、 百鸟朝凤 、 连年有鱼 、 四季平安 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 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 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 法,构成 一句吉语一图案 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 长寿、喜庆等愿望。它因物喻义、物吉图案,将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题鲜明突出,构思 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的图

   案,称为 双凤朝阳 ,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 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中国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大体有 求福 、 长寿 、 喜庆 、 吉祥 等 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案为多。

  2.1 求福:人们对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与 遍福 、 遍富 谐音,尽管它形象欠 美,但经过充分美化,把它作为象征 福 的吉祥图案。以蝙蝠为图案的风筝比比皆是,如在 传统的北京沙燕风筝中,以 福燕 为代表,在整个硬膀上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 寓意的风筝有 福中有福 、 福在眼前 、 五福献寿 、 五福捧寿 、 福寿双全 、 五福齐 天 、 五福献寿 等,周代《洪范》篇载 五福 :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 五曰考终命。

  攸好德 谓所好者德, 考终命 谓善终,不横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 寿。其它的求福吉祥图案还有 鱼 和 如意 (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专搔手够不到的地方, 因能尽如人意而得名)。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还有 连年有鱼 、 喜庆有余 、 鲤鱼跳龙门 、 百事如意 、 必定如意 、 平安如意 等。

  2.2 长寿: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寄寓和祝颂长寿的图案很多:有万古长青的松 柏,有据说能享几千年寿命的仙鹤及色彩缤纷的绶带鸟,有据传食之可以长命百岁的 仙草 灵芝和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达长寿的 寿 字有三百多种字形,变化 极为丰富。源于佛教的 万 字纹样,寓 多至上万 之意。在沙燕风筝中,腰部的图案就多为 回转 万 字纹样。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还有 祥云鹤寿 、 八仙贺寿 等。

  

推荐访问:中国 传承 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