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8篇

篇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精品文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 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 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重建新的课程 结构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4、倡导建构的学习 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 6、 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 不同学生的差异)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 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采 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 4、高中采取 分科课程为主 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 2、坚持先 立后破的方针 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 学习革命 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 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 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 4、家 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 2、信息素养 3、创新与开放思 维 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 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 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 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 课程结构 4 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 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3、 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 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 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 6、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 程、选修课程少 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 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 旧困扰。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 2、构建均衡的 科目结构 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整体、实践、开放、生成、自主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发 展创造空间 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生活并学以致用 3、 推进自我、自然、社会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三者的和谐发展。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与经验 2、形成自我、 社会、自然的整体认识,发展责任感 3、获得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态度 4、 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遵循的原则: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 2、 体现学校的特色 3、反映这所学校在社区的特色 4、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 探究课题或问题。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遵循的原则:1、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 有效指导的关系 2、处理学校统筹规划与过程展开后生成性目标的关系 3、课内 与课外时间的集合使用 4、整合校内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三大指 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整合起来。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理念:1、整体观 2、多元化 3、过程性。

   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比较研究 一、国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1、课题研究的研究性 2、实际应用的设计 性 3、社会参观的体验性 4、社会参与的实践性 5、自我建构性的反思性。

   7 研究性学习价值与反思 一、研究性价值的定位:1、保持探究的兴趣 2、丰富学习的体验 3、养成合作共 享的个性品质 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6、尊重事实的 科学态度。

  二、研究性学习现实价值取向的反思:1、防止成人化 2、功能的过分窄化 3、防 止学科化。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积极体验 2、提高发现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 4、培养科学的态度与科学道德 5、培 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6、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知识的综合运 用。

  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1、开放性 2、问题性 3、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 4、 层次的差异性。

  五、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1、开展科普讲座 2、帮助选题 3、确定课题与计划 4、开展课题研究 5、处理结果,撰写报告 6、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原则:1、主体多元化 2、内容方法丰富性、灵活性 3、手 段方法多样化。

  七、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1、贯穿整个过程 2、关注学生学习结果 3、考虑学 生的个别差异 4、方案的多样化。

   9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一、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1、服务社区 2、走进社会 3、珍惜环境 4、 善待自己 5、关爱他人。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1、亲历性 2、自主性 3、协同性 4、整合 性。

  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评价建议:1、有所侧重 2、贯穿过程 3、学生参与 4、 激励功能 1、自评他评 2、定性定量 3、日常观察与成果展示 4、教师家长有关人 员结合。

  第三部分 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 10 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框架分析 一、课程标准的界定:1、是对学生进行一阶段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 2、是规定 的某一学段的基本要求 3、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可达到的 4、是教材的开发者 5、 涉及到三维目标。

  二、框架的具体内容:1、前言 2、课程目标 3、内容标准 4、实施建议 5、术语 解释。

  

篇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 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 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 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 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应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 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 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 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 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 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 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程结构 (一)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 发展的多样化要求。①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必须具有一定的变通性。②课程结构要 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体现选择性。③课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完善选修制。3、确保均衡性,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①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规划、设计应体现全面、均衡的原则。②学习领 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课时安排应体现均衡性,而绝不是平均分配。③课程内容的选择也要体现均衡的原则。

  (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程结构应该在下列几方面有所突破。

  1.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2、构建分科课程 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 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4、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 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5.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设置农业技术教育课程, 根据具体需要,可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 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三个面向: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2、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 教育的总目标。3、加速教育信息化,实现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四、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 1、信息素养: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2、统整的建构主义: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 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综合:全面更新 与评估人的智力素质的理论依据。4、家庭、学校、社会共建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

  五、综观各国课程改革,当前课程改革体现如下的课程理念 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 2、信息素养的养成 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 德教育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六、各国课程改革的目标的共性:

   1、基础知识的掌握 2、基本能力的培养 3、价值观、态度与道德修养 4、体能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 七、发达国家课程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启示:

  1、在目标的制订方面,要继续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重视价值观教 育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2、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面,要关注学生的经验,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 特征设置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3、在课程管理方面,要采用灵活的 课程管理体制。

  八、综合实践活动 1、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2、理念与目标:①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②面向学生的生 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自用③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 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组织线索: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自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关系。

  4、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5、内容的选择原则:①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②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③反映每一所 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④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6、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遵循的原则 ①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②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 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③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④ 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⑤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三大指定领域⑥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九、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3、确立新的教学观 十、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

  1、整合教学与课程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①结论与过程的统 一②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课程标准 四、教学过程 五、教材开发与管理 六、课程评价 七、课程管理八、教师的培 养和培训 九、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你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248252 页

  (研究性学习、动手活动、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小课题和长作业)

  1、简要写出教师专一素质的内容。

  2、说一说朱永新同志所向往的“理想学校”的内容。

  3、说说你对生活及教育的理解。

  4、 举例说说多元智力理论的教育意义。

  5、谈谈你读书的收获。

  6、写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8、为什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9、你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 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 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 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 发[2001]2l 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 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 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 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 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 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 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 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 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 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 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 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

   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程结构

  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 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 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 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 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 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 学。

  4.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 约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 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5.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 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 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 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 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6.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 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 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 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 课程。

  三、课程标准 7.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 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 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8.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 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 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9.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

   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 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 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 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 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 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

  1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 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 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1.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 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 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 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五、教材开发与管理

  12.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 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 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

  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现察、实验、操作、调 查、讨论的建议。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 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 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 资源;积权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13.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

  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 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建立教材编写的核准制度,教材编写者应 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向教育部申报,经资格核 准通过后,方可编写。完善教材审查制度,除经教育部授权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 外,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及跨省使用的地方课程的教材须经全国个小学 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地方教材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市查。教材审查实行编

   审分离。

  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严格遵循中小学教

  材版式的国家标准。教材的出版和发行试行公开竟标,国家免费提供的经济适用 型教材实行政府采购,保证教材质量,降低价格。

  加强对教材使用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向学校和社会公市经审查通过的 中小学教材目录,并逐步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和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 材选用制度。改革用行政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做法,严禁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推销 教材。

  六、课程评价

  14.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丑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 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 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 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 的机制。

  15.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 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考试内容应 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高中毕业会考改革方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继续实行会考的地方应突出水平考试的性质,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 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 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

  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教师应对每位学生 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七、课程管理 16.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 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 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

   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 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 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 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 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八、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17.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 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 改革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 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 同步进行。

  九、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18.教育部领导并统筹管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领导并规划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1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贵彻“先立后破,失实验后 推广”的工作方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应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实验区应 分层推进,发挥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加快实验区的滚动发展,为过渡到新 课程做好准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积极鼓励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投身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支持部分师范大 学成立“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展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并积极参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并与基础 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 立教育部门、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的制度;积权发挥 新闻媒体的作用,引导社会各界深入讨论、关心并支持课程改革。

  20.建立课程教材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的专项经费。

  为使新课程体系在实验区顺利推进,教育部在高考、中考、课程设置等方面 对实验区给予政策支持。对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单位、集体、个人所取得的 优秀成果,予以奖励。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

  (2001 年 11 月 19 日)

  教基〔2001〕28 号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经国务院 同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部决定从 2001 年秋季 起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现将供实验区使用的《义务教育课 程设置实验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并根据实验区的实际制定 具体的课程实施计划,精心组织实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反 馈到我部基础教育司。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 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 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 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 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 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 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 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 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 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 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 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 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 三至六年级设品德 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 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六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 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

  一至九 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 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

   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 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 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 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 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 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设置

  表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略)

  表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略)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表一为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设置,表二为义务教育阶段 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 每门课的课时比例有一定弹性幅度。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 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 16~20%。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地区社会、 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学年课时总数和周 课时数应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学校 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提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具体要求,报教育部备案。民族学校、复式教学 点、简易小学等学校的课程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主决定。

  每学年上课时间 35 周。学校机动时间 2 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 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 2 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 2 周)。寒暑假、 国家法定节假日共 13 周。

   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 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 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 动。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 排。

  初中阶段的学校在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时,若选择科学、 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社会、生物、 物理、化学,则应参照相关课程标准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

  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 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一至六年级设体育课,七至九年级设体育与健康课,均应贯彻“健 康第一”的原则。七至九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健康知识, 应在学生进行相关体育活动时,使学生了解,但不得组织笔试。

  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可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区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工作目标和步骤。

  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程的语种,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 选一种。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民族地区的 中小学校,外语课程的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决定。

   关于印发《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试 行)》的通知

  辽教发[2002]80 号

  各市教育局、沈铁教育处、辽油基础教育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教育部《义 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精神,我省在大连市开展课程 改革实验的基础上,决定从 2002 年秋季起全省 25%的中小学 校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至 2004 年全部开展实验。

  现将供实验区使用的《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试行)》 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并结合各实验区的实际情况贯彻 落实。

   对于在新课程实验中实行《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 案(试行)》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研究,并将情况及 时反馈到我厅基础教育处。

  附件: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试行)

  六日

  二○○二年七月二十

  附件

  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试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 001]21 号)、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教基[2001]17 号)和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

  11

   方案》(教基[2001]28 号)等文件精神,结合辽宁省的实际 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 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 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 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 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 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 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性原则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 门课程比例适当,总课时数和课时比例均在国家规定的范围 之内,以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 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

  12

   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 代和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 级逐步增加。

  2.综合性原则 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各门 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 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并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

  3.选择性原则 设置综合与分科相结合的课程,各地可根据本地的实际 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选择分科课程,也可以选择综合课 程;同时,还为地方与学校课程留有一定课时,从而给地方、 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以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 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 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 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设置安排

  13

   按照教育部课程设置的要求,考虑辽宁省实际情况,制 定了《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安排表(试行)》(附后)。

  四、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1.本方案适用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义务 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校;民族学校、复式教学点、简易小学的 课程设置,可以参照执行本方案。各实验区必须认真贯彻落 实本方案。

  2.根据我省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 制定的课程安排表,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均控制在国家 所规定的范围内。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 课时共占总课时的 16-20%。

  3.每学年上课时间为 35 周。学校机动时间为 2 周,由 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 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 2 周(九年级第二学期毕业复 习考试时间增加 2 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 13 周。

  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主要内容 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

  14

   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其课时可与地方和学校自主使用的课 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各地 应根据教育厅的有关要求开足开好,课时必须得到保证,不 得挤占或挪用。其中,信息技术教育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可单 独开设,每周 1 课时。

  地方课程由省教育厅统一安排;学校课程由学校自主开 发。省教育厅将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 开发的指导意见,提出我省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 的指导意见。学校开发的课程需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后方可实施。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 了实践活动。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 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5.初中阶段的学校,若选择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 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社会、生物、物理、化 学,则应参照相关课程标准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

  6.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 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

  15

   7.体育(体育与健康)课应该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七至九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健康知识,应在学 生进行相关体育活动时,使学生了解,但不得组织笔试。

  8.小学开设外语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有条件的地 区可以从一年级开设外语。

  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程的语种,可在英语、日语、俄语 等语种中任选一种。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可 以开设第二外语。

  结合我省正在开展的外语双语教学的 实验工作,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外语教学,办出地方 和学校的特色。

  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综合与分科)安排表(试行)

  年级 课程 一 二 三 周课时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总课 时数

  课时 比例

  学 思品与 生活 3 3

  696 7.31%

  16

   科 思品与 社会

  课 思想品 德

  程 历史与 社会

  (历史)

  (地理)

  3 344 3.61%

  (2) (2) (2) (346) (3.63%)

  (2) (2)

  科学

  5 795 8.35%

  (生物)

  (3) (2)

  (物理)

  (2) (3) (793) (8.33%)

  (化学)

  (3)

  语文 8 8 7

  5 2020 21.21%

  数学 4 4 4

  5 1355 14.23%

  外语

  4 762

  8%

  体育

  (体育 4 4 3

  3 1009 10.59%

  与健康)

  艺术 4 4 3

  2 906 9.51%

  (音乐) (2) (2) (2) (2) (1/2) (2/1) (1) (1) (1)

  (976) (10.25%) (美术) (2) (2) (2) (2) (2/1) (1/2) (1) (1) (1)

  信息技 术

  综 研究性

  合 学习

  实 社区服 践 务与 活 社会实 动践

  1635 17.17%

  (1565) (16.44%)

  劳动与 技术

  地方与学校

  课程

  3 3 4(3) 4(3) 3

  周总课时数 26 26 30 30 30 30 34 34 34 274 100%

  17

   学年总课时 910 910 1050 1050 1050 1050 1190 1190 1122 9522

  关于印发《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施方案(试行)》 的通知

  辽教发[2002]123 号

  各市教育局、沈铁教育处、辽油基础教育部:

  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全面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 推动辽宁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省教育厅制定了《辽宁 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施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 请遵照执行。

  本《方案》所规定的内容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同步实 施。未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地区、学校、年级,从 2003 年秋季 始参照本《方案》执行。

  18

   附件: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改革方案(试行)

  二 OO 二年十二月六 日

  附件:

  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改革方案(试行)

  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

  发[2001]21 号),全面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行)》(教基[2001]17 号)精神,根据辽宁省教育厅下发的

  《关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辽教

  发[2002]7 号),按照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

  制定本方案。

  一、地方课程设置的目标和原则

  19

   1.目标: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 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作为地方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全 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建设具有辽 宁特色的地方课程新体系。

  (1)着眼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增进学生对自然、 社会、自我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对地方和社会的责任感、使 命感。

  (2)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

  (3)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心理 品质。

  (4)加强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和国际交往教育。

  (5)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2.原则:

  (1)整体性原则:根据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要 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地方课程,根据学生

  20

   的成长需要和认知规律,依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课程门类和教学内容。

  (2)发展性原则: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 要,不断地更新课程门类和内容。

  (3)实践性原则: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 密联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独立性原则:国家、地方、学校三类课程都有各自 相应的地位和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 承担着对青少年完成培养目标的任务,不能用国家课程代替 地方课程,同样也不能用地方课程代替学校课程。

  (5)地方性原则:课程门类的设置突出辽宁的地方特色。

  二、地方课程的内容与科目 地方课程设置主要分为省情教育和专题教育两大领域。

  省情教育主要有:辽宁自然与地理、辽宁海洋资源、辽 宁历史与人物、辽宁工业与经济、辽宁体育与艺术、辽宁民 族等。通过省情教育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为建 设家乡贡献力量。

  21

   专题教育主要有:国防教育、法制教育、科技教育、健 康教育、安全教育、人口与环境教育、民族常识、国际理解 教育、现代农业科技教育等。通过专题教育使学生更加全面 地发展,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课程性质和要求 地方课程是指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管理政策,结合 本地实际,自主开发并实施的课程。其主要特点是区域性、 本土化。

  1.地方课程是必修课。

  2.地方课程按照不同科目的要求可以编写部分教材,但 要注意课程意识。

  3.地方课程不是“乡土教材”,要提升地方课程的层次和 水平。

  4.地方课程也要进行课堂教学,但要注重学习方式的变 革,引导学生向实践和生活学习,从而构建以实践活动为主 的实施形式。

  5.地方课程的考核,要避免单一书面考试的做法,探索 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考试评价方式。

  22

   四、课时分配 我省的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课时为 1635(15 65),占总课时的 17.17%(16.44%)。其中,综合实践活动 占 7.66%,地方与学校课程占 9.51%(8.78%)。根据我省的 实际情况,规定地方课程比例占 2/3,约 600 课时,学校课程 比例占 1/3,约 300 课时。具体情况详见附表。

  地方课程的课时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既可以集中安排, 也可以分散使用。各地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把地方课程 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课时结合 起来使用。

  五、实施办法 地方课程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报告、录音和录像、课堂 教学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按照国家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 地方课程的实施必须以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为主,以实践活 动为主,避免“学科化”倾向。可采取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 习、交往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研 究、讨论、调查、考察、参观、测量、设计、制作、服务等 具体活动,发展学生的反思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

  23

   实践能力,妥善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系。

  六、课程评价 学校评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实施地方课 程的督导与评价,督促学校落实地方课程计划,切实开好地 方课程,并把地方课程的实施纳入到学校办学质量的综合评 估指标之中。

  教师评价:侧重于对教师在地方课程中的组织、规划、 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和实效。

  学生评价:应该重视其发展性评价,注重对学生综合素 质的评价。在评价标准上,注重以学生“自我参照标准”为主,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与 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在评 价方式上,可以采取考试、考查、汇报、表演、观察、演示、 考察、竞赛、参观、成果展示、反思、总结等多种多样的评 价方式。

  24

   课程采用学分制的方式来考核与评价,并且与初中升学 考试挂钩。每个项目规定一定的学分,没有达到规定的学分 不能报考重点高中。

  七、课程管理 1.体制管理:教育厅负责地方课程的统一规划、开发和 管理工作。

  2.教材管理:编写地方课程教材,必须申报到省教育厅, 经省教育厅审核批准立项后方可进行,使用前须通过辽宁省 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教材审定工作必须严格执行编审分开 的原则。省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向学校和社会公布经审查通过 的地方课程教材目录,指导各地中小学使用新地方课程教材。

  要逐步建立新的教材选用制度。

  同时,应该改变我省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 渠道发行的体制,严格遵循中小学教材出版的国家标准。教 材的出版和发行试行公开竞标,以保证教材的质量,降低教 材的价格。

  25

   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可以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以 文字、音像资料等方式呈现,有些内容只编写学生用书,有 些内容可编写教师用书。呈现方式应该生动活泼、多种多样。

  3.教学管理:各地教研部门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 负责对学校实施地方课程的教学进行研究、指导和管理工作。

  地方课程的教师由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根据 教师队伍的现状妥善解决。

  八、关于“绿色证书”教育 按照《辽宁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意见(试行)》(辽教发[2002]7 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农村 地区的地方课程实施要同“绿色证书”教育结合起来,在地方 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拿出一定课时用于“绿色证书”教 育,使学生在初中阶段有 300 课时左右的教学时间,其中 60% 用于理论课、40%用于生产实习课,生产实习课 80%的课时 可以利用寒暑假和校外时间进行。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 与农业行政部门协调当地乡镇政府,根据当地实际确定 2—— 3 门专业课程,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掌握某种岗位生产、经 营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6

   “绿色证书”教育的课时可由三部分组成:

  1.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 实践、劳动与技术”的 206 课时。

  2.利用地方课程中“现代农业科技教育”的 70 课时。

  3.利用寒暑假和校外时间的 24 课时。

  附件一: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表(试行) 附件二: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课时安排表(试行)

  27

   附表一:

  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表(试行)

  课程领域 省情教育

  专题教育

  课程内容 辽宁自然与地理

  辽宁海洋资源 辽宁历史与人物 辽宁工业与经济 辽宁体育与艺术

  辽宁民族 国防教育 法制教育 科技教育 健康教育 安全教育 民族常识 国际理解教育 人口与环境教育 现代农业科技教育

  课时安排 30 20 40 20 40 10 30 30 60 60 60 30 40 60 70

  教材呈现方式 学生用书、VCD 学生用书、VCD 学生用书、VCD 学生用书、VCD 学生用书、VCD 学生用书、VCD 学生用书、VCD 学生用书、VCD 学生用书、VCD 学生用书、教师用书、VCD 学生用书、VCD 学生用书、VCD 学生用书、VCD 学生用书、VCD

  由地方决定

  注:

  1.健康教育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两种教育;爱滋病、禁毒、性教育应纳

  入健康教育之中。

  28

   2.现代农业科技教育内容由各地结合“绿色证书”教育以及当地实际情况开展 教学活动。农村学校选择现代农业科技教育内容,可以少选国际理解教育 内容。

  附件二:

  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课时安排表(试行)

  年级 内容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合计

  辽宁自然与地 理

  10 20 30

  辽宁海洋资源

  20

  20

  省 辽宁历史与人

  情

  物

  20 20

  40

  教 辽宁工业与经

  育

  济

  20

  20

  辽宁体育与艺 术

  20

  20 40

  辽宁民族

  29

   国防教育

  30

  法制教育

  10 10 10

  30

  科技教育

  专 健康教育

  题 安全教育

  教

  10 10 10 10 10

  60

  10 10

  10 10 10

  10 60

  20 10 10 10

  60

  民族常识

  20 10

  30

  育

  国际理解教育

  10 10 10 10

  40

  人口与环境教

  10 10 10 10 10 育

  60

  课时总计

  40 50 70 70 70 70 60 50 50 530

  现代农业科技教育

  70 (农村选用)

  30

   辽教办发[2003]100 号

  关于确定义务教育地方 课程课时的通知

  各市教育局、沈铁教育处、辽油基础教育部:

  为了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根据省

  教育厅《关于印发<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试 行)>的通知》(辽教发[2002]80 号)和《关于印发< 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辽教发[2002]123 号)精神,省教育厅组织制定了 《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课时安排表(试行 )》及 说明,请各市贯彻执行。

  附件:

  1.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课时安排表(试行)

  31

   2.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分科与综合)安排表 3.关于课时安排的说明

  二○○三年五月十四日

  ——————————————————————— 抄送:教育部、厅直学校 ———————————————————————

  附件 1:

  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课时安排表(试行)

  年级

  一二三四五六七**合

  32

   内容

  计

  辽宁自然与地理

  10 20 30

  省

  辽宁海洋资源

  情 辽宁历史与人物

  20

  20

  20 20

  40

  教 辽宁工业与经济 育 辽宁体育与艺术

  20

  20

  20

  20 40

  辽宁民族

  国防教育

  30

  法制教育

  10 10 10

  30

  科技教育

  10 10 10 10 10

  60

  专

  身体 5

  555

  题 健康教育

  60

  心理 5

  555

  教

  安全教育

  20 10 10 10

  60

  育

  民族常识

  20 10

  30

  国际理解教育

  10 10 10 10

  40

  人口与环境教育 10 10 10 10 10

  60

  课时总计

  40 50 70 70 70 70 60 50 50 530

  现代农业科技教育

  70

  (农村选用)

  33

   附件 2:

  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分科与综合)安排表

  年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地方与学校课程

  4(3)

  4(3)

  学校课时数

  学校周课时数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地方课时数

  3(2)

  3(2)

  地方周课时数

  70

  70 105(70) 105(70) 70

  70

  35

  35

  35

  实际周课时数

  70

  70

  70

  70

  70

  70

  46

  46

  44

  其中地方课程的课时占总课时的 2/3,学校课程的课时占总课时的 1/3。

  34

   附件 3:

  关于课时安排的说明

  一、本表按照《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分科与综合)安 排表》和《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施方案》安排课时, 详见附件一和附件二。由于受课时限制,7、8、9 年级课程 门类较少,多数课程集中在 2——6 年级。

  二、关于《辽宁自然与地理》的课时安排,考虑到学生 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与国家课程内容的衔接等,在 8 年 级和 9 年级安排 30 课时。

  三、关于《法制教育》,由于 7——9 年级政治课中已经 安排了有关内容,7——9 年级没有另行安排法制地方课程内 容。

  四、关于《科技教育》,只安排了 1——6 年级的内容, 7——9 年级的有关内容融合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劳动与 技术》内容中。因此,只在 8 年级安排了 10 课时。

  五、关于《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身体健康教 育平均安排课时。

  鉴于初中政治课中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 容,故此,健康教育只在 9 年级安排了 10 课时。

  六、《安全教育》把小学低年段作为重点,因此课时安 排集中在 1——4 年级。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自我管理

  35

   和保护能力逐渐增强,所以课时逐渐减少,只在 7 年级安排 了 10 课时。

  七、关于《人口与环境教育》,由于环境的日益恶化, 人口与环保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故此连续安排了 1——5 年级及 7 年级进行教育。

  36

   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 文件

  辽教办发[2006]061 号

  关于调整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 教学计划的通知

  各市教育局: 为贯彻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现对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做如下调整。

  一、开设“绿色证书”教育课 按照《辽宁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意见(试行)》(辽教发[2002]7 号)和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 农村经济委员会《关于在全省农村普通初中开展“绿色证

  37

   书”教育的通知》(辽教发[2005]84 号)的有关规定,将农村 初中“绿色证书”教育列入地方课程教学计划中,其课时由 三部分组成:

  1.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 实践、劳动与技术”的 206 课时。

  2.利用地方课程中“现代农业科技教育”的 70 课时。

  3.利用寒暑假和校外时间的 24 课时。

  二、开设性健康教育课 为了加强对中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引导中学生确立科学 的性意识,解决处于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的性困惑等问题, 在辽宁省地方课程中安排性健康教育课,共 15 课时。

  三、其它课程及课时仍按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确定义 务教育地方课程课时的通知》(辽教办发[2003]100 号)规定 为准。

  四、调整后的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课时从 2006 年秋季开学起执行。

  附件:辽宁省调整后的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课时安排表

  二○○六年六月十五日

  38

   附件:

  辽宁省调整后的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课时安排表

  年

  内

  级

  容

  合 一二三四五六七**

  计

  辽宁自然与地理

  10 15 25

  省

  辽宁海洋资源

  20

  20

  情 辽宁历史与人物

  20 20

  40

  教 辽宁工业与经济

  15

  15

  育 辽宁体育与艺术

  15

  20 35

  辽宁民族

  国防教育

  30

  法制教育

  10 10 10

  30

  科技教育

  10 10 10 10 10

  60

  身体

  健康教育

  心理

  专

  安全教育

  题

  教

  民族常识

  育

  国际理解教育

  人口与环境教育

  55

  555

  55

  555

  20 10 10 10

  2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5 60

  5 60 30 40 60

  性教育

  5 5 5 15

  绿色证书教育 (农村学校使用)

  100 100 100 300

  课时总计

  40 50 70 70 70 70 160 150 150 830

  39

  

篇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 新世纪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4、倡导建构的学习 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 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 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 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 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

  1 / 14

   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

  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 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 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

  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 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

  1、信息素养 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 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 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

  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 2、信息素养 3、创新与开放思维 4、价值观与 **

  2 / 14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

  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 神、道德的发展 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 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4 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

  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 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 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 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 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

  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

  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少 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

  3 / 14

   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

  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 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 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 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整体、实践、开放、生成、自主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空间 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生活并学以致用 3、推进自我、自然、社会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三者的和谐发 展。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与经验 2、形成自我、社会、自然的整体认识,发展责任感 3、获得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态度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遵循的原则: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 2、体现学校的特色

  4 / 14

   3、反映这所学校在社区的特色 4、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遵循的原则:

  1、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2、处理学校统筹规划与过程展开后生成性目标的关系 3、课内与课外时间的集合使用 4、整合校内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三大指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整合起来。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理念:

  1、整体观 2、多元化 3、过程性。

   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比较研究 一、国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

  1、课题研究的研究性 2、实际应用的设计性 3、社会参观的体验性 4、社会参与的实践性 5、自我建构性的反思性。

   7 研究性学习价值与反思

  5 / 14

   一、研究性价值的定位:

  1、保持探究的兴趣 2、丰富学习的体验 3、养成合作共享的个性品质 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6、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研究性学习现实价值取向的反思:

  1、防止成人化 2、功能的过分窄化 3、防止学科化。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积极体验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 4、培养科学的态度与科学 ** 5、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6、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开放性 2、问题性

  6 / 14

   3、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 4、层次的差异性。

  五、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

  1、开展科普讲座 2、帮助选题 3、确定课题与计划 4、开展课题研究 5、处理结果,撰写报告 6、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原则:

  1、主体多元化 2、内容方法 **、灵活性 3、手段方法多样化。

  七、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

  1、贯穿整个过程 2、关注学生学习结果 3、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4、方案的多样化。

   9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一、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

  1、服务社区

  7 / 14

   2、走进社会 3、珍惜环境 4、善待自己 5、关爱他人。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

  1、亲历性 2、自主性 3、协同性 4、整合性。

  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评价建议:

  1、有所侧重 2、贯穿过程 3、学生参与 4、激励功能 1、自评他评 2、定性定量 3、日常观察与成果展示 4、教师家长有关人员结合。

  第三部分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 10 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框架分析 一、课程标准的界定:

  8 / 14

   1、是对学生进行一阶段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 2、是规定的某一学段的基本要求 3、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可达到的 4、是教材的开发者 5、涉及到三维目标。

  二、框架的具体内容:

  1、前言 2、课程目标 3、内容标准 4、实施建议 5、术语解释。

  三、课程技术的 ** 技术:

  1、必须是分层次 ** 的 2、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结果性、体验性)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 度) 4、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5、行为动词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 6、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7、具体的表现程度。

   12 教科书的内容与形式

  9 / 14

   一、教科书的内容特征:

  1、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 3、引发学生的思考 4、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5、有利于 ** 互动 6、体验规范性课题原则 7、鼓励学生想象与思考 8、教科书编写留有较大余地。

  第四部分教学理念与策略 14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1、关注学生的发展 2、关注教学效率 3、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4、教师具备反思的能力 5、一套策略。

  二、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是可理解的可测量的 3、行为条件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10 / 14

   4、表现程度是学生学习之后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16 论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国外学习方式的研究:

  1、研究性学习 2、hang-on 3、在计算机下的学习 4、小课题与 ** 作业。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因:

  1、基于什么是教育的思考 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 3、对课堂上的收获的理解。

  三、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明确教师的职责 2、开发教育资源 3、确立新的教学观。

   18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 一、本次教学改革在下面几方面的突破:

  1、整合教学与课程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11 / 14

   5、转变学习方式。

  第五部分课程与教材评价 19 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及最新进展 一、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1、目标取向的评价 2、过程取向的评价 3、主体取向的评价 二、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1、质性评定—量化评定 2、侧重 ** 别—侧重发展 3、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反应方式 4、强调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5、重视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得出结论的过程。

   20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本质与实施建议 一、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1、评价主体互动化 2、评价内容多元化 3、评价过程动态化。

  二、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功能:

  1、反馈调节 2、展示激励

  12 / 14

   3、记录成长 4、反思总结 5、积极导向。

  三、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特点:

  1、科学性 2、可行性 3、灵活性 4、有创意。

  四、实施保障:

  1、教师管理者的共识 2、全社会的认同 3、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第五部分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 25 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

  1、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升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 3、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2、坚持责权统一

  13 / 14

   3、开发校内外课程 4、正确处理三类课程的关系。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

  1、开发的目的(学生发展、家长参与、教师发展、学校特色) 2、开发的主体(教师) 3、开发的方式(选用、改编、新编) 4、范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

  14 / 14

  

篇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 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 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 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 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应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 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 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 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 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 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 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程结构 (一)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 发展的多样化要求。①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必须具有一定的变通性。②课程结构要 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体现选择性。③课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完善选修制。3、确保均衡性,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①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规划、设计应体现全面、均衡的原则。②学习领 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课时安排应体现均衡性,而绝不是平均分配。③课程内容的选择也要体现均衡的原则。

  (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程结构应该在下列几方面有所突破。

  1.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2、构建分科课程 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 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4、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 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5.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 设置农业技术教育课程, 根据具体需要, 可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 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三个面向: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2、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 教育的总目标。3、加速教育信息化,实现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四、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 1、信息素养: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2、统整的建构主义: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 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综合:全面更新 与评估人的智力素质的理论依据。4、家庭、学校、社会共建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

  五、综观各国课程改革,当前课程改革体现如下的课程理念 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 2、信息素养的养成 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 德教育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六、各国课程改革的目标的共性:

  1、基础知识的掌握 2、基本能力的培养 3、价值观、态度与道德修养 4、体能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 七、发达国家课程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启示:

  1、在目标的制订方面,要继续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重视价值观教 育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2、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面,要关注学生的经验,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 特征设置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3、在课程管理方面,要采用灵活的 课程管理体制。

  八、综合实践活动 1、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2、理念与目标:①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②面向学生的生 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自用③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 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组织线索: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自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关系。

  4、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5、内容的选择原则:①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②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③反映每一所 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④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6、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遵循的原则 ①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②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 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③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④ 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⑤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三大指定领域⑥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九、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3、确立新的教学观 十、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

  1、教学整合与课程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①结论与过程的统 一②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课程标准 四、教学过程 五、教材开发与管理 六、课程评价 七、课程管理八、教师的培 养和培训 九、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你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248252 页 (研究性学习、动手活动、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小课题和长作业)

  1、简要写出教师专一素质的内容。

  2、说一说朱永新同志所向往的“理想学校”的内容。

  3、说说你对生活及教育的理解。

  4、 举例说说多元智力理论的教育意义。

  5、谈谈你读书的收获。

  6、写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8、为什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9、你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 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2、信息素养3、创新与开放思维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 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少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整体、实践、开放、生成、自主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空间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生活并学以致用3、推进自我、自然、社会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三者的和谐发展。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与经验2、形成自我、社会、自然的整体认识,发展责任感3、获得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态度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5、养成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遵循的原则: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2、体现学校的特色3、反映这所学校在社区的特色4、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遵循的原则:1、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2、处理学校统筹规划与过程展开后生成性目标的关系3、课内与课外时间的集合使用4、整合校内外课程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三大指定领域6、把信息技术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整合起来。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理念:1、整体观2、多元化3、过程性。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比较研究

  一、国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1、课题研究的研究性2、实际应用的设计性3、社会参观的体验性4、社会参与的实践性5、自我建构性的反思性。

   7研究性学习价值与反思

  一、研究性价值的定位:1、保持探究的兴趣2、丰富学习的体验3、养成合作共享的个性品质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5、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6、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研究性学习现实价值取向的反思:1、防止成人化2、功能的过分窄化3、防止学科化。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积极体验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会分享与合作4、培养科学的态度与科学道德5、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6、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1、开放性2、问题性3、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4、层次的差异性。

  五、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1、开展科普讲座2、帮助选题3、确定课题与计划4、开展课题研究5、处理结果,撰写报告6、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原则:1、主体多元化2、内容方法丰富性、灵活性3、手段方法多样化。

  七、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1、贯穿整个过程2、关注学生学习结果3、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4、方案的多样化。

   9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一、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1、服务社区2、走进社会3、珍惜环境4、善待自己5、关爱他人。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1、亲历性2、自主性3、协同性4、整合性。

  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评价建议:1、有所侧重2、贯穿过程3、学生参与4、激励功能1、自评他评2、定性定量3、日常观察与成果展示4、教师家长有关人员结合。

  第三部分 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

   10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框架分析

  一、课程标准的界定:1、是对学生进行一阶段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2、是规定的某一学段的基本要求3、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可达到的4、是教材的开发者5、涉及到三维目标。

  二、框架的具体内容:1、前言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5、术语解释。

  三、课程技术的陈述技术:1、必须是分层次陈述的2、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结果性、体验性)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4、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5、行为动词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6、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7、具体的表现程度。

   12教科书的内容与形式

  一、教科书的内容特征:1、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2、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3、引发学生的思考4、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体验结合起来5、有利于师生互动6、体验规范性课题原则7、鼓励学生想象与思考8、教科书编写留有较大余地。

  第四部分 教学理念与策略

   14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1、关注学生的发展2、关注教学效率3、关注可测性或量化4、教师具备反思的能力5、一套策略。

  二、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1、行为主体是学生2、行为动词是可理解的可测量的3、行为条件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4、表现程度是学生学习之后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16论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国外学习方式的研究:1、研究性学习2、hang-on3、在计算机下的学习4、小课题与长作业。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因:1、基于什么是教育的思考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3、对课堂上的收获的理解。

  三、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明确教师的职责2、开发教育资源3、确立新的教学观。

   18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

  一、本次教学改革在下面几方面的突破:1、整合教学与课程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5、转变学习方式。

  第五部分 课程与教材评价

   19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及最新进展

  一、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1、目标取向的评价2、过程取向的评价3、主体取向的评价

  二、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1、质性评定—量化评定2、侧重甑别—侧重发展3、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反应方式4、强调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5、重视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得出结论的过程。

   20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本质与实施建议

  一、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1、评价主体互动化2、评价内容多元化3、评价过程动态化。

  二、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功能:1、反馈调节2、展示激励3、记录成长4、反思总结5、积极导向。

  三、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特点:1、科学性2、可行性3、灵活性4、有创意。

  四、实施保障:1、教师管理者的共识2、全社会的认同3、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第五部分 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

   25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1、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提升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3、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2、坚持责权统一3、开发校内外课程4、正确处理三类课程的关系。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1、开发的目的(学生发展、家长参与、教师发展、学校特色)2、开发的主体(教师)3、开发的方式(选用、改编、新编)4、范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

  

篇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綦江县教育委员会 王毅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情况 四、我县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为什么要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为什么要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国内背景 (二)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我县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国内背景

  国际发展背景:经济全球化、 国际发展背景: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 国内发展背景: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源强国 国内发展背景:人力资源大国 人力资源强国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国际教育背景:四种基本学习(四个知识支柱) 国际教育背景:四种基本学习(四个知识支柱)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教给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国内教育背景:教育功利化思想 国内教育背景:

  为政治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 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 为政治服务 为经济建设服务 为人的发展服务 强调是什么? 应试教育 强调是什么?

   (二)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不公平 发展不均衡 应试教育 评价制度错误导向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在学校中的基本境遇

  ● ● ● ●

  学校是什么? 学校是什么? 教师是什么? 教师是什么? 受教育者是什么? 受教育者是什么? 教科书是什么? 教科书是什么?

   学校是什么

  学校是鸟笼,是学知识的地方,是不许乱玩的地方;

  学校是鸟笼,是学知识的地方,是不许乱玩的地方;是 爸妈管不到的地方,是整天担惊受怕的地方, 爸妈管不到的地方,是整天担惊受怕的地方,是冷酷无情的 场所;学校是监狱,是强调循规蹈矩的地方,是受罪的地方, 场所;

  学校是监狱, 是强调循规蹈矩的地方, 是受罪的地方, 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地方;学校是满汉全席上的一道菜, 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地方;学校是满汉全席上的一道菜, 在教 育学生做人道理的同时,又在内部上演着人性的丑恶, 育学生做人道理的同时,又在内部上演着人性的丑恶, 对内 一套,对外一套,一面强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一套,对外一套,一面强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一面又制定 各种框框约束他们;

  各种框框约束他们;

   学校是什么

  利用学生尊师重教的心理, 利用学生尊师重教的心理 , 说一些永不兑现的 谎言;

  学校是充满幻想、 激情又总被浇灭的地方;

  谎言 ;

  学校是充满幻想 、 激情又总被浇灭的地方 ;

  学校是培养顺民的地方, 是培养一模一样 “ 好人 ” 学校是培养顺民的地方 , 是培养一模一样“ 好人” 的工厂, 是告诉你要有思想、 的工厂 , 是告诉你要有思想 、 有创造力而又把你往 一个模子里放的地方, 一个模子里放的地方 , 是一个处处设有地雷的军事 禁区” 学校是有一大堆试卷的地方;

  “ 禁区 ” ;

  学校是有一大堆试卷的地方 ;

  学校是一 个比来比去还是觉得只能在此打发青春的地方…… 个比来比去还是觉得只能在此打发青春的地方

   学校是什么

  学校是一个放假想去、开学想离开的地方;

  学校是一个放假想去 、 开学想离开的地方 ;

  学校是一个 等级社会,是一个现代化的工厂;

  等级社会 , 是一个现代化的工厂 ;

  学校是混沌社会中还算清 净的地方,是从父母口袋中掏钱的“合法的小偷” 净的地方 , 是从父母口袋中掏钱的 “ 合法的小偷 ” ;

  学校是 围城,进去的人想出来,出来的人想进去的地方;

  围城 , 进去的人想出来 , 出来的人想进去的地方 ;

  学校里没 有滑梯与秋千,学校是几栋楼加一块空地,学校是整形医院, 有滑梯与秋千 , 学校是几栋楼加一块空地 , 学校是整形医院 , 是监视器,是体验“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三十年河东, 是监视器 , 是体验 “ 成者为王 , 败者为寇 ” 、“ 三十年河东 , 三十年河西”的地方;学校是比监狱好一点的地方, 三十年河西 ” 的地方 ;

  学校是比监狱好一点的地方 , 学校是 未成年人的集中营,是教师最神气的地方;

  未成年人的集中营,是教师最神气的地方;

   学校是什么

  学校是常常有“种族歧视”的地方, 学校是常常有 “ 种族歧视 ” 的地方 , 好学生尽情遨游 的知识海洋,坏学生自由受束缚的牢房, 的知识海洋 , 坏学生自由受束缚的牢房 , 学校是想培养优 等生却生产高分低能者的工厂;学校是舞台 , 看不同的老 等生却生产高分低能者的工厂 ;

  学校是舞台, 师对成绩不一的学生表演不同的戏;

  师对成绩不一的学生表演不同的戏 ;

  学校是教师思想与学 生思想剧烈冲突的地方;学校是统一穿校服的地方, 生思想剧烈冲突的地方 ;

  学校是统一穿校服的地方 , 是爸 妈最放心的地方, 是禁止谈情说爱的净土, 妈最放心的地方 , 是禁止谈情说爱的净土 , 是优胜劣汰的 战场。

  战场。

   教师是什么

  教师是警察, 没有手枪、 教师是警察 , 没有手枪 、 手铐却有十个警察加起来也不及的 “侦破方式”;老师是总想着如何表现出与学生不一样,但事实上 侦破方式” 老师是总想着如何表现出与学生不一样, 很多方面与学生一模一样的人;老师是甘愿奉献、甘愿受苦、 很多方面与学生一模一样的人;老师是甘愿奉献、甘愿受苦、甘愿 埋没自己的好人;老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位,人之所以为人, 埋没自己的好人;老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位,人之所以为人,离 不开老师;老师是最让人称道却又令人不屑的职位, 不开老师;老师是最让人称道却又令人不屑的职位,成绩最好的特 受老师宠爱的学生往往都不会想到做老师;老师是平凡的人, 受老师宠爱的学生往往都不会想到做老师;老师是平凡的人,也为 衣食住行而奔走,为柴米油盐而烦恼;

  衣食住行而奔走,为柴米油盐而烦恼;老师是不允许学生做他学生 时常做的错事的人;老师很无奈,总想怎样对学生好, 时常做的错事的人;老师很无奈,总想怎样对学生好,对学生的将 来负责,可学生很难理解。

  来负责,可学生很难理解。

   受教育者是什么

  受教育者是常常做他极不愿意做的事的人, 受教育者是常常做他极不愿意做的事的人 , 最需要睡眠 可往往睡眠最不足的群体;对老师必恭必敬中, 可往往睡眠最不足的群体 ;

  对老师必恭必敬中 , 又想方设法 给老师找茬;高喊“高分未必高才”, 又整日为高分而废寝 给老师找茬;

  高喊“ 高分未必高才” 忘食;还没有上岗,却整日被灌输下岗危机的人;

  忘食 ;

  还没有上岗 , 却整日被灌输下岗危机的人 ;

  考试后发 誓一定要争分夺秒好好学习,一周后照玩不误的人;

  誓一定要争分夺秒好好学习 , 一周后照玩不误的人 ;

  最不为 生活苦恼却整日说生活怎么这么苦、这么累的人;

  生活苦恼却整日说生活怎么这么苦 、 这么累的人 ;

  苦学时觉 得对不起自己,玩的时候又有极大负债心理的人。

  得对不起自己,玩的时候又有极大负债心理的人。

   教科书是什么

  教科书是常常煞有介事地说一些不着边际的废话却又不得不 不背的东西;不给人任何美感,却让人强行接受的冷血动物。

  读、 不背的东西 ;不给人任何美感 ,却让人强行接受的冷血动物。

  让你爱护又不得不将其翻烂的东西。教科书是楼梯, 让你爱护又不得不将其翻烂的东西 。教科书是楼梯 , 一层层踩踏 实, 才能得来“会当凌绝顶”, 是表面上说“我们应该”,可骨 才能得来“ 会当凌绝顶” 是表面上说“ 我们应该” 子里却说“你们必须”的家伙;是即使有错,你也必须服从, 子里却说 “ 你们必须 ” 的家伙 ;

  是即使有错, 你也必须服从, 否 则你“是也不是”的惟我独尊型的人物;

  则你 “ 是也不是 ” 的惟我独尊型的人物 ;

  教科书是很多学生最不 爱读却又读得最多的书,教科书是最畅销、最不受欢迎的书, 爱读却又读得最多的书 ,教科书是最畅销 、最不受欢迎的书, 不 得不读,可没准儿读了最终也是白读;

  得不读 , 可没准儿读了最终也是白读;

  教科书被认为最有价值可 一旦学生学完却常常被烧掉、撕掉、卖掉的可怜的家伙;

  一旦学生学完却常常被烧掉 、 撕掉 、卖掉的可怜的家伙;

  教科书 是连注释也要学生研究吃透的东西。

  是连注释也要学生研究吃透的东西。

   丰子恺: 画说教育》 丰子恺:《画说教育》

   关于教学改革问题。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 关于教学改革问题。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 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

  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其 实,教学不光是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的改革,课程是其中的一部分, 教学不光是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的改革,课程是其中的一部分, 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 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 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 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 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

  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

  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 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学生, 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学生,不是不去 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 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 留下动手的时间。我最近常思考,从自己的经历感受到, 留下动手的时间。我最近常思考,从自己的经历感受到,有些东西单从老师 那里是学不来的,就是人的思维、人的理想、人的创造精神、人的道德准则。

  那里是学不来的,就是人的思维、人的理想、人的创造精神、人的道德准则。

  这些,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 这些,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 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 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 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

  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教学 改革还要回到学、 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 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 统一。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

  教是为了不教” 统一。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不在于老师是一个多么 伟大的数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 伟大的数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 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

  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

  ——温家宝在部署制定《国家教育改革中长期规划纲要》上讲话 温家宝在部署制定《国家教育改革中长期规划纲要》 温家宝在部署制定

   (三)我县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办学思想需进一步端正 办学思想需进一步端正 2.教师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教师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3.现有评价制度不适应改革 现有评价制度不适应改革 4.教育质量总体不高 教育质量总体不高 5.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6.课程改革发展不均衡 课程改革发展不均衡 7.德育工作成效不大 德育工作成效不大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转变课程功能 (二)改变课程结构 (三)改变课程内容 (四)改革课程评价 (五)改革课程实施 (六)改革课程管理

   (一)转变课程功能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 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 价值观的过程。

  价值观的过程。

   义务教育

  不定向教育

  以提高公民 素质为基础

  国家教 育系统

  高中教育

  准定向教育

  以学生全面而有个 性为基础

  高等教育

  定向教育

  以专业教育或就 业教育为基础

  基础教育必须面向未来,突出创新;

  基础教育必须面向未来,突出创新;基础教育必须 全面、适度;基础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

  全面、适度;基础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基础 教育必须具有社会性。

  教育必须具有社会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 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 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 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 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 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 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 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1.教给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教给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教给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生长性、迁移性) 生长性、迁移性) 2.实现教学三维目标 实现教学三维目标

   追求并实现全面的课程价值 ——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 ——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 “教是为了不教” 教是为了不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纸上得来终觉浅, 行”

   转变课程的功能

  情感 态度

  传 授 知 识

  知识与 技能

  价值观

  新 课 程

  过程与 方法

   (二)改变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 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 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 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 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 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 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 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 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 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 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 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 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 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 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 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 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 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 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 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重庆市教委课程计划

   (三)改变课程内容

  改变课程内容“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 书本知识的现状, 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 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改革课程评价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 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学校发展性评价 学生发展性评价 教师发展性评价 中考制度改革 高考制度改革

   (五)改革课程实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 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 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①课程内涵 ——生成的课程观 生成的课程观 ——整合的课程观 整合的课程观 ——实践的课程观 实践的课程观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课堂教学改革 先学后教 以学论教 多学少教 不教而教 学案

   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以学定教。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学生学习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

  小学一、二年级) 第一阶段: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小学一、二年级) 第二阶段:基本依靠教师的阶段。

  小学高年级) 第二阶段:基本依靠教师的阶段。(小学高年级) 第三阶段: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的阶段。

  初中) 第三阶段: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的阶段。(初中) 第四阶段: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基本上独立学习的阶段。

  高一) 第四阶段: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基本上独立学习的阶段。(高一) 第五阶段: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

  第五阶段: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

  当学生进入第三阶段,先学后教就是一条铁律了。

  当学生进入第三阶段,先学后教就是一条铁律了。

  现有发展区:先学 独立学习 自主学习) 独立学习( 现有发展区:先学—独立学习(自主学习) 最近发展区:后教 课堂教学 教师教学) 课堂教学( 最近发展区:后教—课堂教学(教师教学)

   (六)改革课程管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传授性课程与研究性课程

   三、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情况

  地域推进不均衡 城乡推进不均衡 学段推进不均衡 学科推进不均衡

   四、我县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设想

  思路:课堂改革—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教育改革 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思路:课堂改革 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 教育改革

  基地校 辐射 幼教 小学

  所有镇所地学校 指导 初中 助推

  其它学校

  高中

  “以县为主”推进新课程改革管理体制 以县为主” 以县为主 “以县为主”素质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以县为主”

  教育强县

   一位纳粹集中营幸存者, 在美国当一所中学校长, 一位纳粹集中营幸存者, 在美国当一所中学校长,他 给每一位教师一封信: 给每一位教师一封信: “亲爱的教师,我亲眼目睹人类不应该见到 亲爱的教师, 亲爱的教师 的情景: 的情景: --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 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 --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 --婴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 婴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 --婴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 --看到这一切 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什么? 看到这一切, --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什么? --我的请求是 我的请求是: --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 人,只有使孩子们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 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谢谢! 谢谢!

  

篇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 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 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4、倡导建构的学习 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 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 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 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 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

  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 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 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

  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 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

  1、信息素养 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 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 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

  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 2、信息素养 3、创新与开放思维 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 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 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 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 课程结构 4 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

   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 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 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 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 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 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 程少 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 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

  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 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 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

   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整体、实践、开放、生成、自主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空间 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生活并学以致用 3、推进自我、自然、社会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三者的和谐发展。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与经验 2、形成自我、社会、自然的整体认识,发展责任感 3、获得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态度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遵循的原则: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 2、体现学校的特色 3、反映这所学校在社区的特色 4、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遵循的原则:1、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的 关系 2、处理学校统筹规划与过程展开后生成性目标的关系 3、课内与课 外时间的集合使用 4、整合校内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三大指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整合起来。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理念:

  1、整体观 2、多元化 3、过程性。

   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比较研究一、国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

  1、课题研究的研究性 2、实际应用的设计性 3、社会参观的体验性 4、社会参与的实践性 5、自我建构性的反思性。

   7 研究性学习价值与反思 一、研究性价值的定位:

  1、保持探究的兴趣 2、丰富学习的体验 3、养成合作共享的个性品质 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6、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研究性学习现实价值取向的反思:1、防止成人化 2、功能的过分窄化 3、防止学科化。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积极体验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 4、培养科学的态度与科学道德 5、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6、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开放性 2、问题性 3、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 4、层次的差异性。

  五、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

  1、开展科普讲座 2、帮助选题 3、确定课题与计划 4、开展课题研究 5、处理结果,撰写报告 6、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原则:

  1、主体多元化 2、内容方法丰富性、灵活性 3、手段方法多样化。

  七、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

  1、贯穿整个过程 2、关注学生学习结果 3、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4、方案的多样化。

   9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一、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1、服务社区 2、走进社会 3、珍惜环境 4、善待自己 5、关爱他人。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1、亲历性 2、自主性 3、协同性 4、整合性。

  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评价建议:

  1、有所侧重 2、贯穿过程 3、学生参与 4、激励功能 1、自评他评 2、定性定量 3、日常观察与成果展示 4、教师家长有关人员结合。

  第三部分 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 10 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框架分析 一、课程标准的界定:

  1、是对学生进行一阶段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 2、是规定的某一学段的基本要求 3、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可达到的 4、是教材的开发者 5、涉及到三维目标。

  二、框架的具体内容:

  1、前言 2、课程目标 3、内容标准 4、实施建议 5、术语解释。

  三、课程技术的陈述技术:

  1、必须是分层次陈述的 2、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结果性、体验性)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 件、表现程度)4、行为主体 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5、行为动词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 6、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7、具体的表现程度。

   12 教科书的内容与形式 一、教科书的内容特征:

   1、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 3、引发学生的思考 4、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5、有利于师生互动 6、体验规范性课题原则 7、鼓励学生想象与思考 8、教科书编写留有较大余地。

  第四部分 教学理念与策略 14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1、关注学生的发展 2、关注教学效率 3、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4、教师具备反思的能力 5、一套策略。

  二、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是可理解的可测量的 3、行为条件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4、表现程度是学生学习之后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16 论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国外学习方式的研究:

  1、研究性学习 2、hang-on 3、在计算机下的学习 4、小课题与长作业。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因:

  1、基于什么是教育的思考 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 3、对课堂上的收获的理解。

  三、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明确教师的职责 2、开发教育资源 3、确立新的教学观。

   18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 一、本次教学改革在下面几方面的突破:

  1、整合教学与课程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习方式。

  第五部分 课程与教材评价 19 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及最新进展 一、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1、目标取向的评价 2、过程取向的评价 3、主体取向的评价 二、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1、质性评定—量化评定 2、侧重甑别—侧重发展 3、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反应方式 4、强调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5、重视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得出结论的过程。

   20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本质与实施建议 一、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1、评价主体互动化 2、评价内容多元化 3、评价过程动态化。

  二、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功能:

  1、反馈调节 2、展示激励 3、记录成长 4、反思总结 5、积极导向。

  三、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特点:

  1、科学性 2、可行性 3、灵活性 4、有创意。

  四、实施保障:

  1、教师管理者的共识 2、全社会的认同 3、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第五部分 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 25 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

  1、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升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 3、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2、坚持责权统一 3、开发校内外课程 4、正确处理三类课程的关系。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

  1、开发的目的(学生发展、家长参与、教师发展、学校特色) 2、开发的主体(教师) 3、开发的方式(选用、改编、新编) 4、范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

  

推荐访问: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内容